从商业模式上讲,共享单车不像一个获利颇丰的产业,在挤掉泡沫后,就是如今摩拜、ofo和哈啰的模样,要么依附巨头,要么艰难自救。
诚然,在押金这件事上,ofo犯了大错;好在,这家曾经的创业明星管理层没有跑路,也在想着法子给用户还债。虽不至于砸锅卖铁的地步,但寻求生路的每一种尝试都面临全社会的审视。
最近,ofo在测试新的自救路径——折扣商城,允许用户将押金转化为虚拟金币,并与现金配合,购买商城商品。
ofo试图在押金问题和商业化问题上,实现“一箭双雕”。好处很多,既缓解了用户退押金的压力和情绪,给了缓冲空间,又测试了ofo在新业务、新产品甚至新的商业变现路径上的能力。
共享单车的危机,一方面是企业主体对市场承载量和商业天花板的过高估计;更大层面是资本迷住了双眼,从业者试图重演其他互联网产业“占领市场逼死对手”的套路,全然忘了自身背负的巨大固定资产——自行车和巨大的企业负债——用户押金。
所以,当信任的天平倾斜,财务危机显得更加猛烈。庆幸的是,ofo体量仍存,还有诸多的投资人利益,它的自救更加引发公众关注。
说到底,共享单车的自我救赎,本质上是重建信任,一切行为准则都应该以此为准,包括商业活动。
本栏多次谈过,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是成立的,只不过短期内没有巨大的营收能力。因此,ofo的自救尝试,表面上是偿还用户押金,实际上是通过各种尝试让用户留在平台上,从还债逐步过渡到获益。
企业的未来不应该只是以还债为目的,即便这是一家危机中的企业,如果存在腾挪空间,仍然有价值存在,就要去尝试去探索,去东山再起。
我们注意到,以往有些危机中的企业,要么靠政府接济,要么等待法律维度的破产清算,很容易丧失业务维度的能力和信心。
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还债和公益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都是企业的支出性部门,并且只出不进。但马云对公益的态度值得学习,他曾说,做公益要用“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
意思就是,不要把社会责任当成负担,并且要有足够的商业智慧,把社会责任变成可持续的行为,甚至让社会责任自身发挥生产力。
公益和还债,ofo这类牵扯了大量用户押金的问题,不仅是履约问题,也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借鉴马云对公益的论断,还债也需要类似的商业智慧。
可以肯定的是,既然ofo一度成长为资本独角兽和明星公众公司,就证明了管理者在产品和商业上拥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
现在,共享单车ofo需要解决财务危机,与网约车滴滴需要解决安全风控危机没有本质区别。重获用户信任的它们,需要积极的业务探索,这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另一种理解。
道理谁都懂,就怕做不好,我们期待共享单车产业仍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