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开年,债券市场的情绪再次被一波密集的债券违约搅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29日,年内已有14只债券发生违约,较去年1月增加一倍之多。业内人士认为,在债券违约渐成常态的同时,违约债券处置的配套制度也应加速完善。
首月曝14起债券违约
近期债券违约现象集中爆发。1月29日,宝塔石化集团在中国货币网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发行的2014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14宁宝塔MTNO01”应于1月29日兑付本息,由于公司流动资金紧张,截至兑付日终,公司未能按约定筹措偿付资金,14宁宝塔MTNO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本息,已构成实质性违约。
这只是近期曝出的债券违约事件中的一例。1月21日,中国华阳经贸集团有限公司10亿元的“18华阳经贸SCP003”因公司流动性不足未能按照约定筹措足额兑付资金,已构成实质性违约;1月22日,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10亿元的“18永泰能源CP001”因公司流动性紧张,未能按照约定足额偿付本息。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以来违约债券在数量和面额上都呈加速趋势。据Wind统计,截至1月29日,年内违约债券数量已达14只,涉及债券余额101亿元,数量和规模均较去年1月增加一倍有余。2018年1月全月违约债券仅有6只,涉及金额约41.59亿元。
而随着债券违约频繁发生,发行主体也不断多样化,既有屡次违约的新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众品食品有限公司等“老面孔”,也不乏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新面孔”出现。
与前期违约有关
近两年,债券市场违约现象逐步进入常态化,且违约数量越来越多。据Wind数据统计,2018年国内债券市场上共有133只债券发生违约,违约规模高达1282亿元,同比增加3倍之多。
具体来看,2018年的债券违约密集出现在三四季度,尤其是四季度突发高峰。据Wind数据,10月和11月发生违约的债券数量合计46只,涉及金额390亿元;12月洛娃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龙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再次拉起违约警报。
而开年一连串的债券违约风波其实早在市场预期中,有分析师指出,今年违约的债券大多为此前已经发生多次违约的债券,若前期已经出现过违约,又没有得到解决的话,后面到期债券继续违约将是大概率事件。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也表示,今年初的债券违约实际上是去年违约潮的延续,本质上是借债企业不能产生足够的利润和现金流来归还债务,再加上当前宏观经济状况仍未有大的改善,依旧低迷。同时,从违约企业来看,这些企业的共性是负债较多、可用抵押资产较少,且属于周期性、受冲击较为明显的行业,因此即便在当前资金面明显宽松的背景下,上述企业也很难从银行获取廉价的资金,违约现象依旧常见。
建立违约处置机制
年初违约债券数量的突然猛增,再次重燃起市场的担忧。资深金融分析师肖磊表示,债券违约跟经济周期、利率周期有很大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债券规模越来越大,如果违约比例上升,意味着债券整体熊市会持续,违约引发的连锁效应会更明显。
不过,在何南野看来,年初违约债券数量增多,并不意味着违约高发期卷土重来,一方面可能与到期债券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多有关;另一方面也在于债券违约具有周期性,有的季度高、有的季度低。
债券违约事件的集中爆发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但是债券违约后的处置成为亟待完善的一环。何南野分析称,监管层应对于经营状况不同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管理,对于经营较好、行业较好的企业,监管应尽可能地提供纾困的帮助,让它们有机会度过难关;对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前景较差的劣质企业,应建立市场化的违约处置机制,尽可能将违约之后的风险后果降到最低。
“同时,监管还应完善发债企业的约束机制,建立较高的发债准入门槛,要求发债企业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并对发债企业的资金用途进行有效监控,让发债企业能够接受投资者和公众的监督,以充分揭示发债企业风险,提前做好风险的预警工作。”何南野补充道。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吴限/文 代小杰/制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