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百家号内容的收录比例问题,百度被冠上了封闭的骂名;这也不新鲜,过去、现在和未来,腾讯、百度、阿里、微博等一批巨头级企业,不可避免并将长期性与“封闭”、“垄断”脱不了干系。
对互联网是否越来越封闭的口诛笔伐,正从个别企业的偶然性,变为对整个行业竞争必然性的推导。
以前,封闭更像巨头与巨头之间的竞争手段,是战术策略,比如腾讯与360的大战,淘宝屏蔽百度抓取,微信封杀淘宝链接……都是量级相当的攻防。
后来,体量的平衡被打破,当腾讯屏蔽抖音、快手,百度不再收录地方站点,竞争之外,巨头是否涉嫌利用优势地位干扰市场竞争秩序,成了关注的焦点。
某种程度上,看起来“受伤”的小企业,往往是舆论上的胜利者,它们更容易获得用户同情。
但商业的规则、法律的准绳,不能盲从用户的情感寄托。
从技术变革角度看,PC互联网以网页(链接)为主导载体,依托于同一个浏览器,产品与产品(公司与公司就是网页与网页的区别)通过网址跳转,是约定俗成的开放关系。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期,App成为主导载体,每个产品独立地占领用户桌面,彼此跳转关上了大门,企业和用户竟然也习以为常。
仍以百度为例,如果还是按照搜索的生存模式,最受伤的反而是自己,毕竟信息的生产模式已经转移到微信、今日头条、新浪新闻……而这些App绝大多数是禁止百度抓取的。
因此,百度大力发展百家号,被逼无奈的成分,要远远高过主动为之。又有谁会比百度更留恋当年信息霸主的市场地位呢?
从竞争变革的角度看,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边界越来越模糊,以前搜索就是搜索、社交就是社交、电商就是电商、移动支付也只是移动支付,有野心的企业跨界显得非常刻意。
但App主导下,用户体系和账户系统是一个公司的命脉,互联网深入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意味着用户体系和账户系统拥有了完成商业闭环的能力,这比PC互联网时代更具商业价值。
对于企业而言,用户和账户是越来越重要的资产,以前是通过第三方售卖(主要是广告)完成商业变现,现在则倾向于付费和增值变现,在自家产品完成内循环。
当然,开放和生态仍然是腾讯、百度等企业的战略方向,只不过实现路径有了质的变迁:PC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是导流,引导用户跳转到第三方企业的站点(网页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是赋能,吸引企业来到自家的用户池里建立站点(百家号、小程序等)。
以用户之名,是在判定封闭与否经常用到的原则,但未必仍然百分百有效。即便成为国民应用和数字基础设施,微信、百度、淘宝仍然是商业公司,不是社会公益——在满足用户需求的道路上,审慎谈判的态度要比激进的叫板更为有效。
开放和封闭的判定,就这样失去了传统标准,走向未来,孰优孰劣尚未可知。但有一句话不会失效:最终还是用户用脚投票。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