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燕京书画社邀请多位书画名家齐聚一堂,举行了迎新团拜会。刘玉楼、米南阳、王培东、曹环义、纪清远、卢平等艺术家重温了老燕京的发展历程,也对新燕京的发展提出了设想。通过与家居结合与书画定制促进艺术进万家,弘扬并拓宽京派艺术的阵地,成为这一老字号文化企业迎来下一个40年的新途。
马上要迎来燕京40周年了。老画家的燕京情怀,和燕京40年发展是密切相关的。2019年6月8日是整40周年,前期我们做了一些铺垫,首先是和《北京商报》合作,请李燕、娄述德、白启刚这些老师,都讲述了两代人和燕京的故事,记录下了集体的燕京记忆。燕京的40年是与改革开放40年同步的。
燕京书画社成立初期是集体经济企业,在1999年改制,现在是民营的品牌。我们也想通过一系列活动梳理文化发展,也促进文化发展,当下通过文化进万家的理念,让家庭生活和艺术密切结合。2019年到来了,我们邀请书画家齐聚一堂,回顾燕京往事的目的在于尊重历史,总结经验,在当今的语境中重新认识书画文化。
——石占成 燕京书画社社长
燕京书画社的成立,从小的方面说,是个不大的事,从大的方面说,又是惊天动地的事。当时燕京是北京最早的一两家组织大集体在招工,得到了崇文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在石书领的带领下,燕京马不停蹄,发展速度很快。记得燕京建立的伊始,是在天坛公园游园会留下的木板房基础上建成的。当时返城知青很多,燕京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作为领头角色,北京的大集体企业发展起来了。因此不要小看燕京,它影响了北京的全面发展,也促进了书画市场的发展。燕京从一开始就广泛联系全市的书画名家、中青年书画家和各领域书画爱好者,广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当时还每年都举行团拜会等活动,加深了与画家们的来往。画店之外,后来还出现了燕京美校,当时我也在燕京代课,燕京的办学之举也走在最前面。从画到销到学,燕京书画社的业务非常全面。在最辉煌时有40多个分店,还曾在日本、新加坡做展销。虽然它规模不大,但是北京书画企业的龙头,历史作用不可忽视。
——刘玉楼 著名书画家
燕京书画社成立的作用在于团结了一大批老中青书画家,把这批人群联系起来了,带动了很多人。形成了一个圈子,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阵地。记得当时燕京年年都在人人大酒楼或天坛宾馆举办联谊会,书画家们聚会的氛围很和谐,是书画家联络感情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卖画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在无形中带动了书画事业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燕京书画社就成了崇文区的利税大户和外汇大户,是利国利民的。当时石书领也很关心书画家,每年都给书画家邮寄明信片,维系着感情的纽带。
——王培东 著名书画家
燕京书画社成立那天我参加了成立的典礼。记得当天还下起了倾盆大雨,40年来我们见证了燕京书画社的成就和艰辛,它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目前要考虑未来的路怎么走,我觉得就是个私人定制的问题,前景广阔。前几天今日头条文章下面就有人提出,他的父亲生日,想让我写一幅字。之前人们和艺术家之间难以建立联系,现在通过燕京书画社我觉得就可以实现这条路。买家提出诉求,艺术家可以根据需求来创作。通过燕京这个平台可以开展这个业务,市场很大。
——米南阳 著名书法家
书画界市场化之后至2014年之前,燕京沉寂了很久,当时也面对着改制调整等问题。以2014年为界,燕京对旗下的商业机构进行了整合,成立了总经理办公室,由石占成牵头,当时开始把燕京书画社作为品牌推出宣传。燕京书画社成立至今经历了两代人,正好是与改革开放40年同步的,是改革开放在文化方面的缩影。任何事情都有起起伏伏,总是有高潮也有低谷。燕京两代人,很多老先生都故去了,当时我30多岁,现在都成了老人。燕京书画社实际上是一个龙头,这点很少有人认识。解放以来,真正卖画的机构,除了荣宝斋之外基本就属燕京。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通过燕京书画社,画家们改善了生活,促进了艺术创作。
——曹环义 著名书画家
我和卢平是上世纪90年代与燕京书画社建立联系的,印象中每年团拜会活动不断。对于今天的活动,我想用“情怀”和“展望”四个字概括。这40年来,经历了很多变化。2014年亚洲经融危机之后,发生了一个巨大变化。2014年之前,主要是新加坡人、日本人、美籍华人等外国人在国内购买书画,2014年之后,这个群体很少买画了,国内买家活跃起来了,市场成分不一样了。多年来,市场也不是一帆风顺,有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发生。燕京书画社的低迷期也是受大环境影响。40年后,当下又是改革开放的新征程,燕京依旧维系着很多书画家的感情。现在随着重新洗牌,艺术品价格重新调整,燕京也面临新的局面。我感觉石总提出的书画进万家的理念是一条很好的路子。
——纪清远 著名书画家
燕京书画社有优良传统,一定要发扬光大。石占成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时代不同了,当年可能靠旅游,国内书画的买主可能来自美国、日本;现在国内老板和买家多了,大家看到了艺术品的价值和投资潜力所在。现在国家步入小康社会,中产阶级多了,我很赞成石总提出的书画进万家的说法。当时书画面对的可能是一小部分人,现在礼品市场被叫停了,但是另一个层面起来了。一些中产阶级开始追求艺术氛围,甚至开始家庭定制。所以我觉得石总的想法很贴近现实。另外,现在也有了全民学画的氛围。很多普通老百姓都想画两笔,修身养性。办学也是路子,这一点燕京也有良好的基础。从各方面来看,石总是很有前瞻性的。燕京书画社团结了很多北京艺术家,可以把京派艺术打出去。最早燕京是叫“燕山书画社”,由许麟庐先生改为“燕京”,体现了京派的格局。
——卢平 著名书画家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