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燕京书画

李旭伟:超现实的探索

出处:燕京书画周刊 作者:胡晓钰 网编:王巍 2019-01-03

C2019-01-04燕京书画周刊4版01s001

C2019-01-04燕京书画周刊4版01s002

李旭伟

1979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

2002-2006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版画系展览

2006年学院之光作品展——中央美院美术馆

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墙美术馆

2008年个展,展览主题《历色原生》——798CUP画廊

2009年三人展,展览主题《伸·触·界》——C5画廊

2010-2014年进行材料技法研究

2016年《旋构塔》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6年《静修》群展——前波画廊 

“70后”艺术家李旭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他的作品以黑白色为主,在简单干净的画面之下暗藏玄机,看上去随意的涂画,是由刮刀在涂有颜料的表面上一笔一笔刮刻而成,一幅作品的创作周期可能长达两年之久。画面游走在抽象观念和具象技法之间,给观者营造出一种超验式、超现实的艺术效果。在李旭伟看来,这样一场对颜料的消减,对作品的刻画,是艺术家与自身抗争的过程,如同一次静修。

初看李旭伟的作品容易产生一种黑洞般浸入式的观感。作品画面非黑即白,纯粹宁静。单一的颜色之下,是艺术家多次的尝试思索。黑色是李旭伟用色粉加胶调和而成,像水墨,但是效果更饱和强烈。“我曾使用过很多黑,差不多所有黑颜料都尝试过。现在使用的是象牙黑,是能达到黑度最黑的颜料。”李旭伟表示。

李旭伟在草场地的工作室居住了15年之久,在达到今日独特的艺术面貌之前,也经历了一次近十年的选择历程。虽然是央美版画系出身,但李旭伟却对油画情有独钟。“大学毕业后我开始画油画,但是总觉得自己的技术还是欠缺,就开始往回找补——用钢笔画素描,创作硬笔画,这一阶段大概有六七年时间。虽然硬笔在控制边缘线虚实上有作用,但是画面效果弱,于是我就转换成现在的材料,用这种方法画了十年。”李旭伟的创作是以刮刀在涂有颜料的表面上一笔一笔刮刻而成,细致的画面之下是艺术家更为细致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让李旭伟倾注了全身心的能量,身体力行地付诸于画面。

谈及艺术创作的理念,李旭伟希望传达的是“在人生体验为基础之上,个人完善过程中的感悟”。对于李旭伟来说,艺术是极度纯粹的追求,这也是他区别于一般艺术家最大的特质。“艺术品甚至不该有装饰性和功能性。”在艺术市场的问题上,他的态度是鲜明的、特立独行的。

与很多为了追求生计,流水线作画的艺术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李旭伟的作品数量堪称稀少。“3平方米的大画,我十年一共画了5张;1平方米左右的画有三四张,再小一些的数量多一些,有十几二十张左右。”刮刻式的精细创作拉长了李旭伟的创作周期,一幅大的作品甚至要耗时两年才能完工。对此,李旭伟将其视为一种选择和自我要求。“毕业后我曾经给一位国外知名艺术家当助手,白天给他画,晚上自己画,发现给别人画的总好过自己自觉的创作。因此,我反思了自我要求的问题。”

颜料的刮刻画法之下是李旭伟对极致的追求。“这种方法可以一直反复画下去,一直覆盖。因此创作时间也会加长,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一直“在路上”,一直琢磨成了李旭伟选择的最难走的路途。

“画画的过程仿佛是坐过山车,有高峰、低谷的波动,心情上也是由兴奋到疲惫,到质疑、恐慌,最后完成总感觉还是不满意,是不了了之的状态。”谈到终极目标,李旭伟是在不自满的心境中追求完满:“画画是一种精神成长的状态,我希望有一天能够‘放下’绘画,觉得画得‘足够’了,这个境界很难达成。”

对于艺评人加之于李旭伟作品上抽象与具象的论断,李旭伟表示,“抽象具象只是概念,并非问题关键。很多形象是被概念框住了,去掉概念,才能见象。首先要对对象保持陌生,才能有所观察有所创造,才能画活。世界上没有所谓纯抽象或纯具象”。

北京商报记者 胡晓钰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