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建行的“未来银行”实验

出处:特刊 作者:岳品瑜 网编:尹文武 2018-12-19

经济形势持续下行以及互联网企业的崛起,让曾经“躺着挣钱”的传统银行腹背受敌。一方面,风险资产增多不断吞噬着银行的利润,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异军突起也让传统银行面临客户流失、存款搬家、技术迭代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理念受到重大冲击。摆在传统银行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改革,放下身段融入金融科技潮流。

对于有着创新基因的建设银行而言,不仅没有“船大难掉头”的烦恼,转型起来十分得心应手,成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赛道上的“领跑”选手。细数今年的成绩单,成立了首家无人银行网点、首家国有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奋起直追,实现了核心技术独立,为银行转型提供了保障和动力支持。

在金融科技助力下,“未来银行”雏形也已初步显现。与传统存、贷、汇金融服务平台不同的是,建行有意借助金融科技技术搭建开放式的平台,利用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式的转变,满足大众的多场景金融需求。在解决社会痛点方面,金融科技也恰有其用武之地。建行将金融科技战略落脚点定在了普惠金融上,发布明星产品“小微快贷”,破解了普惠金融 “高风险、高成本、难维护”的难题,成为了行业典范。

传统银行经营环境受冲击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速近年出现快速下滑。据统计,2010-2014年,16家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1.39%、38.86%、23.56%、13.54%、8.1%。步入2015年,银行业绩依旧出现断崖式下跌。从公布的成绩单看,2015年,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均跌破1%。2016年,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仍在1%附近徘徊。

直到2017年,国有大行的盈利情况才有所好转,三家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逼近5%。截至2018年三季度,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再度回暖,均超过5%。不过,银行“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业内专家看来,一方面,金融市场持续利率市场化改革,监管机构逐步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管制,加上金融脱媒,对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银行构成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银行经营模式十分雷同,未能摆脱同质化,要么靠存贷利差,要么靠中间业务挣取手续费等利润,并未找出各自的差异化经营之道。

此外,过去银行“以渠道为王”,布设了大量的银行网点。随着人力成本、物理网点成本不断提高,银行运营压力持续加重,亟须银行采用金融科技手段,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银行业务前后台自动化处理,提升银行的运营效率。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流量经营变得愈发重要。对于银行而言,也需要运用金融科技,积极布局平台和场景,将金融服务尽可能多地延伸至“普惠客户”。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快速兴起,不仅侵蚀了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地,更是对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理念形成了极大的冲击,银行被颠覆的预言不绝于耳。在这种背景下,经过几年的反思和探索,中国银行业开始以更开放的理念制定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银行金融科技转型的进程。 

今年,建设银行将“金融科技”战略列为三大战略之一,并把金融科技定义为技术创新在业务领域中的应用,核心是金融、科技和创新。通过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VA/AR等核心技术对金融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业务流程、业务模式进行全面创新,进而助力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推动金融市场向大众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发展。

据介绍,建设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也可以简称为“TOP+”。T指的是科技驱动,以技术与数据构成双要素,双轮驱动金融创新。O指的是能力开放,将集团业务功能和数据以服务方式向社会开放。P指的是平台生态,构建平台、连接平台,站在平台连平台,共同构建用户生态。通过平台建设生态圈,面向社会痛点、民生热点,履行大行担当,把开放的能力嵌入到生态场景中。

根据建行的规划,“金融科技”战略不仅有历时六年打造的集现代科技、客户洞察、金融场景、产品运营于一体的“新一代核心系统”,还有为金融发展创新深度赋能,为社会提供技术和信息共享服务,为客户和合作伙伴营造生态圈的“建信金融科技公司”,更有多项炫酷智能高科技汇聚的“无人银行”。

“要有‘死里逃生’的紧迫感。”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提到,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解放思想拥抱金融科技变革,要有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拥抱金融科技的变革、拥抱时代的进步,努力把建设银行打造成现代科技银行。

8

实现核心技术独立

从商业银行发力金融科技路径来看,多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试图牵手互联网巨头,另一方面也有意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过,今年以来,银行们越发注重独立技术的研发。

2017年是国有大行和互联网巨头的牵手之年。先是建设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牵手阿里、蚂蚁金服。随后,工商银行与京东金融、农业银行与百度、中国银行与腾讯、交通银行与苏宁先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进入2018年,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国有大行开始转变对新技术的态度,从合作慢慢转向独立。建设银行于4月注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信金科”)。据悉,建信金科注册资本16亿元,由建行体系内直属的7家开发中心和1家研发中心整体转制而来,初期规模3000人左右。经营范围包括软件科技、平台运营及金融信息服务等,在服务建设银行集团及所属子公司的同时,也将开展科技创新能力输出。

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张哲宇看来,建信金科是由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设立的首家金融科技公司,也是银行业首家以金融科技命名的新型公司。相比众多银行与BAT合作,这是银行对新技术态度由合作向独立的转变。此外,这是银行技术部门以市场化运作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胆尝试与领先探索。

对于商业银行转变新技术态度的原因,张哲宇进一步指出,以阿里云和腾讯云为代表的中国最大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主要是向中小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输出。大型商业银行要考虑数据信息安全性和核心技术话语权等因素,不适合也不会与互联网企业进行深度技术合作与数据共享。未来,凭借银行业优秀的人才团队和扎实的底层设施基础,在清晰的战略定位和开放式合作共同作用下,完全有能力实现银行核心系统升级、技术自主独立。

实际上,在核心系统方面,建行也有了先发优势。2017年,建行历时六年打造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全面竣工,这意味着建行拥有国内银行业规模最大的私有云和国际领先的航母级信息技术平台。该平台锻造出一支规模达数千人、能打硬仗的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支撑金融科技发展步入新阶段。

探路未来银行雏形

在科技的推动下,银行的服务和职能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银行”将变成什么样?建设银行探索出业界第一家“无人网点”,这是建行运用金融科技提升服务效能的新尝试。“无人网点”里找不到柜员、找不到大堂经理,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现代化、带有科技感的陈设:人脸识别的闸门和敏锐的摄像头、“搭讪”的机器人以及智能化柜员机。

“无人网点”无所不能,除了能办理存取款、汇款等简单业务外,客户还可以通过智慧柜员机、远程视频柜员机办理理财咨询、贷款等业务;智能机器人可以现场引导,帮助客户与客户经理建立远程联系,解决业务问题;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实现身份验证,保证操作安全。

“没有场景,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黏度”、“没有黏度,就没有客户”,“场景为王”的时代如何去扩展客户,建设银行将民生类场景作为获客的重要抓手。在民生类场景上,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发力推出 “易生活”项目,该项目涉及水、电、气、通讯等基本民生服务内容,继而延伸到其他涉及民生的业务。

此外,在金融科技助力下,建设银行在社区、校园、医院等场景都种下了“智慧”的种子。把银行的服务场景搬到社区,实现取现、转账、理财、保险、生活缴费等业务办理;在“人满为患”的医院里,也难以看到排队缴费的队伍,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缴费设备。银行的智能化,让居民亲身感受 “普惠金融”的温度。

对于建设银行而言,在互联网生态模式下,可以通过搭建或对接互联网生态,使用第三方场景获客、社交推荐获客、精准营销获客、大数据辅助获客等方式,为银行实现批量获客,增加流量和客户黏性。

未来,银行会越来越智慧。这主要得益于银行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AR/VR等新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和运营模式,为“未来银行”做好充分准备。

9

·金融科技战略意图·

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

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尚不敢过多涉足普惠金融领域,普惠金融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成为了民生难点。但在“政策红利”持续下发以及金融科技的助力下,普惠金融已成为当前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蓝海”。

在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总监金磐石看来,从传统金融模式视角看,普惠金融客户有高风险、高成本、难维护的特点。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传统金融模式下,银行缺乏有效的手段广泛接触并深入了解客户。由此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难以辨别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优质客户,难以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对已经提供的金融服务难以识别并控制风险。

反观金融科技,是指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应用,旨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改善客户体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金融需求。聚焦到普惠金融领域,金融科技在解决其痛点难点方面,恰有其用武之地。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获客成本。传统银行的获客渠道是网点或其自身的电子渠道。普惠客户群体由于范围广、分布散,传统银行渠道往往难以触及。让普惠客群能够在其日常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场景中方便地享受到金融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客户。通过金融科技手段,银行可以内部金融数据为基础,补充工商、税务、运营商、评级机构、法院、公安、政府网等外部数据,并扩充互联网场景和客户行为数据的采集能力,加强信息的交叉验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进行实体融合、关系融合、属性融合等,建立多维客户画像。基于对客户的了解,进行客户识别、营销、授信、定价及风险管理。

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供更便捷丰富的产品服务。基于客户视角整合金融产品,融入服务场景,依据客户画像,对客户进行分层分级,多维度分析客户产品需求,灵活设置多种服务模式进行差异化服务,提供智能化与自助式的产品服务。

近年来,建设银行以科技为支撑,在助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针对普惠金融客户“缺信息”、“缺信用”等特点,建设银行借助模型设计、数据积累与系统开发,创新建立起有别于银行传统业务的“数据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新模式。比如,首创小微企业评分卡;依托“新一代”优势,率先实现数据信息集成,精准“画像”;首推“小微快贷”全流程线上融资,大力推进“小微快贷”、“云税贷”,推广“抵押快贷”,布局“平台快贷”,形成了特色化的产品体系。

普惠金融是一个国际化的大课题,发展既需要情怀,又需要创新,还需要风控。作为国有大行,建设银行正以自己的努力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方案,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普惠金融研究的领先者、推动者和影响者。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