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两年多的脱欧之旅,不知道首相特雷莎·梅上台时的勇气如今还剩下多少。踩着心爱的高跟鞋,第一次踏进唐宁街10号的时候,这位“政坛超模”一定没想到,之后的路比T台要难走太多。12日,据法新社报道,英国保守党宣布将于当晚6-8点启动针对特雷莎·梅的不信任投票。在延迟脱欧协议草案投票之后,这次梅姨又站到了危险的悬崖边。
党内“逼宫”
48封信将特雷莎·梅逼到了下台边缘。12日,“1922委员会”主席布雷迪表示,已经收到至少48封来自保守党议员的信件,要求触发程序对特雷莎·梅进行不信任投票。按照英国议会的规定,如果15%的议员写信给1922年委员会主席,即可发起对领导人的不信任投票;目前特雷莎·梅领导的保守党共有316名议员,这意味着48封信足以让她的权力受到挑战。
“这些错误削弱了大家对政府的信任,我和许多议员都无法再相信首相的话。”英国保守党议员帕特森认为,特雷莎·梅并未就“无协议脱欧”做准备,应该下台。
布雷迪称,不信任投票将于当地时间12日晚上6-8点进行,投票将“迅速进行,并将尽快宣布结果”。
一切源于磕磕绊绊的脱欧协议草案,这份好不容易获得欧盟绿灯的草案,却让特雷莎·梅在国内栽了跟头。由于预计有超过100位的保守党议员表态会投反对票,特雷莎·梅不得不向下议院承认,并将原定于11日表决的草案无奈延期。
延期并不是一件好事。在10日早间的紧急内阁会议上,被拿走的或许不只是中央长桌上摆放的女王权杖,更是特雷莎·梅的权威。疑欧派保守党国会议员里斯莫格表示,特雷莎·梅推迟表决会增加无协议硬脱欧的可能性,并指出,若英国与欧盟在脱欧协议中没有列明爱尔兰边界“补底方案”,任何保证都“毫无意义”。
脱欧再一次陷入了僵局。据《卫报》报道,新的协议投票日期可能定于下周,也可能是明年1月初,截止日期是1月21日。同时,推迟表决让外界对英国的前景再次产生质疑,英镑随即跌至1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
临危受命
大卫·卡梅伦输了这场脱欧豪赌,并将烂摊子甩给了雄心勃勃的特雷莎·梅。“留欧没有走后门的机会,不会有二次公投。”两年多前,尽管有400万人签名支持二次公投,但特雷莎·梅似乎铁了心要硬刚到底,并许诺“会让英国更加美好,并让退欧的结果变成一种成功”。
满怀勇气的特雷莎·梅迅速动作,上台20天后,为脱欧大幅改组内阁,委任多名脱欧派领袖为内阁部长,脱欧主将约翰逊被任命为外交大臣。2017年3月,特雷莎·梅致函欧盟,正式开启了脱欧程序。今年6月,英国与欧盟成员国身份说再见,并于7月发布退欧白皮书,阐述了脱欧后双方的关系。
不过,边界问题、贸易问题并不简单。为了周旋,去年6月,特雷莎·梅还试图通过提前举行大选,利用保守党彼时大幅领先的民调支持率获得更强大的民意授权,以便更好地与欧盟展开脱欧谈判,但收获的却是保守党的败北。曾经引领政坛时尚的“铁娘子第二”,也成了小心翼翼、以柔克刚的双面领导。
数次谈判让特雷莎·梅多次在下台的边缘徘徊。早在去年10月,就有30名保守党议员准备签署联名信,要求梅辞职。彼时,特雷莎·梅火速澄清,称自己拥有内阁的“完全支持”。然而,不到一个月,“逼宫”人数反而多达40人。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是特雷莎·梅的处境,脱欧公投后的结果,她作为首相,必须要履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这个藕断丝连的脱欧,英国和欧盟都很难达成共识,欧盟希望英国付出点代价,但太大的话,英国议会也不会同意,这就造成了特雷莎·梅的两难境地。
夹心饼干
夹心饼干有多难啃,特雷莎·梅一定比谁都清楚。一边是七嘴八舌的欧盟委员会,一边是国内几方政党的争论不下,还要面对英国民众时不时的示威抗议。
在跑了多次布鲁塞尔之后,今年11月25日,特雷莎·梅终于用一份长达585页的脱欧协议草案得到了欧盟的点头。但背后也颇为辛酸,包括就直布罗陀问题向西班牙“投降”,付了约390亿英镑的“分手费”,以及不在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之间设置硬边界等。
特雷莎·梅这份“较为理想”的协议,在英国反对党眼中,却是一件“自杀式炸弹背心”。因此,安抚完欧盟的特雷莎·梅开始了对国内支持的奔走。《60秒读懂“脱欧”协议》,这是特雷莎·梅在其个人网络平台上传并置顶的一段视频,希望获得民众支持。
事实是拉票没有成功,特雷莎·梅又试图回到欧盟寻求援助。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12月11日,梅开始了旋风式的欧洲之行,在海牙同荷兰外长吕特共进早餐,在柏林与默克尔举行了重要会谈,随后又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举行了会谈,之后还会见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
回应她的,不只是会谈前被锁在车内的尴尬,还有默克尔的“没有办法改变”,以及容克的“没有重新谈判的空间”。对特雷莎·梅而言,政坛不易,脱欧艰难。无论是国内下台的威胁,还是国外冷漠的回应,都让“硬脱欧”的风险再次加剧。
徐洪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如果硬脱欧的话,损伤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北爱尔兰与爱尔兰的边界问题。之前由于英国的市场一体化,人员流动、资金流动都很方便,但脱欧之后就增加了成本。目前,英国国内的意见分化很严重,精英反对、平民支持,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汤艺甜/文 李烝/制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