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十年,苹果无疑是全球最成功的企业。凭借摧枯拉朽的iPhone系列和高企的利润率,苹果始终赢得投资者的青睐。从2011年超越埃克森美孚开始,苹果一直稳坐全球市值王座,并在今年一度迈过万亿美元门槛。
更重要的是,这八年时光,苹果的市值优势颇为明显,往往能轻松甩开第二名千亿美元以上的差距。
但改变也就在此刻开始。过去一两周,微软和亚马逊连番冲击苹果,三巨头的市值座次变来变去。人们开始意识到,苹果时代或许已经不再那么江山永固。
值得注意的是,区别于十年前全球市值前十,存在大量的能源、银行公司。如今的全球市值前十,科技公司占据绝大多数席位(2018年是7家)。一方面说明了科技公司对全球经济走向的影响力继续加强,另一方面也让市值王座的争夺变成了同行内斗,更加激烈和充满戏剧性。
因此,当微软和亚马逊开始挑战苹果,不是简单的资本游戏,更能从科技产业变革的内部寻找原因。
通常来说,过去数年,苹果与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的爆发休戚相关,这也正是苹果超越老牌对手微软的重要原因——微软在移动操作系统和智能设备的挫败,让它被投资人长期看衰;而亚马逊虽然代表了零售变革的趋势,但惨淡的利润率,让它无法与苹果一较高下。
但改变就在此刻开始。微软在消费电子市场的多次尝试折戟后,把目光瞄准了企业市场,以云服务为业务转向,微软正在褪去“卖软件”的外衣,从而在营收、利润和市场空间,拥有了独特的优势。
这就是国内BAT等企业热议的产业互联网,微软在这一蓝海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恰恰是亚马逊。从一家电商企业,到云计算领先全球,亚马逊给零售企业找到一条不同寻常的科技之路,进而被阿里、京东等中国学徒模仿,这也是亚马逊市值能快速蹿升的重要原因。
以中国网民增长放缓、互联网人口红利消逝为代表,消费电子和消费互联网的全球创新乏力,成为了共同的门槛。而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概念的加持下,反倒是企业、机构客户能更好更快地成为上述新技术的落地场景。
从微软、亚马逊和苹果的财报看,前两者无疑拥有了更均衡的收入架构,既有传统的消费级业务(微软的系统和亚马逊的电商),又有云计算等前瞻性业务。这一维度,苹果对iPhone、iMAC等硬件产品的依赖比较严重,跑出来的业绩往往不及分析师的预期。
某种程度上,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烦恼和苹果类似,产业互联网的占比更加微乎其微。一旦竞争对手有所动作,便加重了彼此的危机感。
有意思的是,危机之下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这种机会甚至生来就是全球化的。相比搜索、社交、资讯等消费互联网产品的地域文化掣肘,云计算、大数据的产业互联网产品全球普适性更为强烈,比如阿里云在全球的计算节点和服务的铺设,要比支付宝、天猫等用户业务的拓展容易得多。
以苹果市值王座的松动为表象,产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一道全球科技企业共同的证明题。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