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媒体产品 > 新闻绘本

北京榜样·潘瑞凤:小巷管家

出处: 作者: 网编:林琴 2018-11-18

11-潘瑞凤

瑞凤选择到社区工作,是为了妈妈。

“父亲2000年去世了,我想找一个就近的工作陪陪老妈。”潘瑞凤说。

因为这份孝心,潘瑞凤成了西便门东里社区的社区工作者,一干就是18年。

潘瑞凤的孝心,不仅仅给了母亲,社区中的每一位老人,她都装在心中,提起她,老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真是好‘闺女’。”

有困难找潘书记

西便门东里社区常住居民达3000余人,其中近三分之一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2011年,不善言辞的空巢老人安家贵,以“优惠价”3000元安装了燃气灶,事后发觉被骗,他打电话向社区寻求帮助。潘瑞凤听说后,立即上门帮着联系民警。虽然没能抓到骗子,但潘瑞凤和安家贵成了朋友,她经常主动上门,陪老人聊天;逢年过节邀请老人到社区参加活动,以排解老人的孤独,渐渐地,老人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

年龄渐渐大了,病魔开始纠缠安家贵。老人不愿和别人说病情,每天,他都愿意来居委会,坐一坐,找潘瑞凤他们聊聊天。“可能老人已经感觉到自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在与我们社区工作者的交往中也有些好的回忆,所以特别留恋。”潘瑞凤说,安家贵让她意识到,社区并非只是居住之地,还是大家的情感家园。”不需要最后的引号

社区里,不少老人独居,儿女不在身边,腿脚又不利索,要是赶上下雨下雪,买菜做饭都是难题。

潘瑞凤瞧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和社区同事联系上了附近的一家机关食堂,通过合作共建,暂时解决了几十位老人的吃饭问题。

需要用餐的老人越来越多,一家食堂解决不了问题。潘瑞凤又找到社区附近的东兴楼。协商之后,酒楼愿意给社区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尽量让老人们享受优惠价格。

2013年开始,西便门东里社区的空巢老人们在家就可以享用老字号的美食。后来,德馨养老院也加入到为社区老人提供餐食的服务中,加上“15分钟生活圈”网络订餐,社区老人们的吃饭问题,终于解决了。“不仅吃饭不愁了,还能吃得顺口,吃得香,特别开心。”老人们的话,让潘瑞凤开心极了,“咱家大爷大妈吃得热乎,我们社区工作者的心也热乎。”

社区里有位姓张的老人,无儿无女,生前遇到什么事第一反应就是找社区,找潘书记。

2013年,张老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前来照料他的两个远方亲戚又因为琐事闹了矛盾,竟把张老“扔”在社区,不管了。

潘瑞凤边安抚老人,边联系老人的亲戚,整整忙了一天,晚上和社工一起把张老送回家,还特意安排人临时陪护,直到两个亲戚回来。

张老去世了,潘瑞凤更是忙前忙后,料理老人的后事。“老人走了,没有儿女,我就是他的亲人,得让他安安心心地走。”潘瑞凤说。

在潘瑞凤的带动下,社区老人们的“儿女”越来越多。

2014年,社区成立“助老特需服务队”,帮助老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小事、急事和难事。

潘瑞凤说,国家为老服务政策正在逐年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虽然给老人发放了一元理发券,可有的老人腿脚不方便,连小区大门都出不去,有券也难理发。

潘瑞凤把社区里有手艺的志愿者都组织起来,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

理发难解决了,又有老人反映修脚难。老人上了年纪,被各种脚疾困扰,走路特别痛苦。但这修脚的手艺,社区里没人钻研呀。潘瑞凤有办法,她找到老字号清华池,请来技师,定期为老人服务。

志愿者们还与高龄空巢老人结成对子,每周至少探望三次,问个平安。

7号楼的李老太,已经90多岁了,老伴儿过世早,惟一的女儿又长期在国外生活。

2015年夏天,一个周末,志愿者上门探视,门怎么也敲不开,第二天中午再去,还是没人开门。

正在吃午饭的潘瑞凤接到电话,心中一紧,她立刻赶到7号楼。“我们再敲一次,实在不行,就报警。”潘瑞凤说。这次,门开了,老人昏昏沉沉,一看就是病了。

潘瑞凤赶紧请来医生,她和志愿者分成几个小组24小时守护老人,轮流为老人按摩、喂饭、喂药、做清洁护理,直到老人的女儿从美国赶回来。

还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大爷找到社区,说有急事儿,要借1万元钱。可借钱干什么,大爷支支吾吾不肯说。潘瑞凤再三询问,才知道大爷是要去买上门推销的保健品。

这还能行?潘瑞凤当场就“扣”住了大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总算把大爷从“坑”里拉了出来。“老人那点退休金要真被人卷走了,以后可怎么生活?”潘瑞凤心有余悸。

如今,志愿者已有近50人,在大家心中,“老人们的事,就是社区的头等大事。”

心细如绣花针

西便门东里社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社区里的路30多年就没怎么修过,很多地方坑洼不平,赶上雨雪天,老人难行,残疾人推不动轮椅,就连骑自行车都可能陷进坑里……大家都盼着修路。

潘瑞凤一到社区工作就想解决这事儿。她先找物业,但物业公司是房管办改制,没有多余资金修路,又找街道办事处……层层审核,总算让这件事“八字有了一撇”,2009年年底,老路开始翻修。

潘瑞凤更忙了。她组织居委会,和居民反复沟通,把修路进程和所有施工细节都告知居民,避免施工方和居民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修路难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咱必须考虑周到,不能让好事办坏了。”

不到两个月,老路换新颜,平平整整,居民们都乐开了花。

不仅是社区里的路,楼门口的台阶,老年人、残疾人出行也不方便。潘瑞凤下决心给楼门口修坡道,消除出行“最后一公里”。起初,她想到利用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源,经过努力协调,5栋塔楼中的2号楼,所属单位出了修坡道的钱。

“另外4栋怎么办?”潘瑞凤又找办事处、残联反复沟通,终于落实了修坡道的事宜。

但小区还有两栋大板楼,楼门之间的通道很窄,没有建坡道的空间,潘瑞凤又找来懂建筑的朋友,根据楼门特点,设计了简易坡道,既解决了问题,又不影响其他人通行。

“在社区工作,还真得像绣花针似的,一针一针,想细想全,锲而不舍,才能真正给居民办实事。”潘瑞凤说。

社区管理的“创新家”

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潘瑞凤和同事们还创新社区管理,方便居民生活。

比如“一门式”服务,在社区,居民到居委会办事进一个门,找一个人就都能解决,“即使一个人不能全程解答、全程解决,也会介绍给下一位同事继续解决。”潘瑞凤说。

比如“虚拟养老E键通”。这个电话的功能都是一键,有亲情呼叫、医疗咨询、快乐驿站、家政服务、急救,一键对接。

2012年,社区建立了数字图书馆,被首都图书馆命名为“四级联网一卡通”图书馆,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够借阅首图、区图、街图和社区的图书。

社区里居然还有市级科普宣教基地,这是全市首家三维立体科普生态体验厅,居民可以直观感受海洋、沙漠、地震等。

社区半封闭,仅大门就有5个,可监控探头一直没完善,社区安全,潘瑞凤一直不放心。

2014年潘瑞凤借着提升科普社区水平的契机,计划在社区安装51个监控探头,无死角覆盖。探头装好了,小区里很少再发生偷盗事件。

2017年,全市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潘瑞凤带领社区同事,参照“十无”标准,集中清理街巷胡同内的违规牌匾、占道经营、地桩地锁、僵尸车等,街巷秩序明显变化,同时对临街违法建设、开墙打洞、乱停车、违规出租、架空线、道路破损等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核实,制定治理实施方案。

街面上一家经营了近20年的烟摊,听说要拆情绪激动,潘瑞凤带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沟通。一见面潘瑞凤就先替商户着想,“如果你们还想继续经营,我们可以帮你们一起去寻找合适的铺面。”这下,商户放了心,态度缓和了许多,顺利搬走。

小广告,清了又贴,再清再贴,潘瑞凤直接“釜底抽薪”,在社区用新型涂料,11栋楼全部重新粉刷,小广告贴不上、喷不上……

因为想尽孝而选择社区,但潘瑞凤其实很少有时间陪家人,就连除夕,她也多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

歉疚吗?当然有。可看到社区里老人们的笑脸,看到大家伙的生活都便利美满,潘瑞凤就觉得特别幸福。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