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各色书法展有近千场之多,书法展名头五花八门——“功力书法”、“形象书法”、“墨象书法”等等,很多还带有表演性质。看似繁荣的书坛景象,折射的却是一种千篇一律的困境:书法家所书的内容多是摘抄传统诗词歌赋,李杜诗意、心经比比皆是,创作一味只看重形式创新,而多元形式难掩内容的单调。在学者专家看来,缺失国学内涵的书法只是书匠所为,真正的文人书法不惟技艺是求,还应有诉一己衷肠的自在,体现综合的学养。
形大于实的书展现象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近40年来,是以书法展览为主要展示交流方式的书法创作时期。书法从文人小书斋走向了社会化的大展厅,也被视为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40年。
单看今年10月的书法展数量,截至日前有媒体报道的、稍有名头的展览就有50余场。可以说,每个人都随时有机会步入展馆欣赏书法艺术。谈及对书展的印象,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虽视角不同,但都有所感触。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杨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接触书法作品时,首先更看重的是书写内容,其次再看字形是否美观。所以更喜欢的还是古代书法作品,有成文的创作内容。对于当代书展的印象,杨先生直白地表示要么是龙飞凤舞看不懂,要么翻来覆去总是那几首古诗词的临写,令人感到空洞乏味。
“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弘扬个性,解放创造力,激发原创精神成为审美的主体。传统‘库房’里的所有兵器几乎无一没有被人‘使用’过。‘手工活’是越干越细,材料是越来越贵,书坛热闹异常,令人目不暇接。”非行业人士的态度与专家学者的感受是不谋而合的,艺评家吴川淮同样对书展的热潮表示忧虑。在他看来,书法展名的种种标签,暗藏着形式探索的误区:流行书风、学院派书法、新古典主义、墨象书写、艺术书法等等,打着不同的标签,都是力图在传统与创新上各逞其能,但在各自的探索中都有一些偏向。“被很多人看好的流行书风,最初一新耳目,将来自传统的奇崛生辣、生拙跳宕的书风推向极致化。他们追求碑帖结合的探索值得肯定,但面目的雷同,制作、形式过于严重,阻碍了他们更深入地发展。”
一味看重形式,书法内容与内涵经不起推敲的案例不胜枚举。今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举行了“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评审工作。在参评的208件作品中,总差错达524处,104位作者,仅18位作者提交了没有任何差错的作品,折射出了书坛发展的痛点。
技法至上的创作误区
对于当代书坛普遍存在的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艺评家齐建秋向北京商报记者解读了原因:“现在很多书法作品追求的是一种关注度,实际上并没有传统的功底,创作不是从传统的金石、石鼓、汉隶中演变而来,只是从间架结构、布局上有一些自己所谓的特色,或者在尺幅上大做文章,以巨型作品博得关注。”
所谓形式多元的“流行风格”正日益掩盖传统文人书法光芒,在齐建秋看来,多数是一种“功底缺失,却拉出一面大旗蒙蔽观者”的投机做法。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恒认为,当代书法技法至上之风,是展览体系带来的副作用:古人通过文人雅集而知名于世,当今书法是通过展览、评奖等方式获得知名度,这种方式更注重作品的技巧和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另外,教育机构的“速成”培养也促使了“技法至上”之风的形成。展览的作用力使当代的书法创作以追求形式对视觉的冲击力、追求形式的不断新变成为时风,作品的可视性取代了可读性,设计性湮没了自然书写性,外在的形式屏蔽了内在的文化性。“展览体”的竞争形势只是在技术层面上的争奇斗艳,而缺乏深层的文化支撑与书法对人精神的陶冶。
书法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恰当的形式美感,还在于与人们精神息息相关的原创性内容。书法家孙鹤分析了传统书法之所以打动人的原因:三大行书,王羲之《兰亭序》书于逸气满怀、兴味酣浓之时,其胸中快意与淡淡的伤感倾泻淋漓;颜真卿《祭侄文稿》书于满腔悲愤、声泪俱下之时,其胸中失去亲人之痛与对叛匪逆贼之恨交织奔涌;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书于人生失意凄苦、生死难测之时,其胸中孤寂绝望的悲观与难卜未来的抑郁,从深沉低吟到放声倾诉,痛彻心扉。这些墨迹的完成均没有形式设计的反复推敲与深思熟虑,一篇即兴手稿,一篇亡者悼文,一篇自书诗文,却成了书法史上的盖世华章,原因正在于:情动难耐之刻,书于必书之时。
技艺与修养的双重培育
还原书法的形式与内容合一的文人境界,技艺道并重的理念已成为当下人们对于书法展日渐增强的期待,也成为许多书法家呼吁的声音。
谈到教与学的问题,书法家赵增福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文化的培育需要长期的修养,读书、思考等等,是消磨时光和心智的,通过艺术体现出来更是难事。然而,不追求内心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培养,只靠形式获取知名度,更是无路可走。真正的艺术家学习是为了自身修养。书法教育是一种技能训练,还要从中提取做人的道理。”
在书法家张先生看来,从古至今能够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都是源于本人生活的感悟,对事情的体会,写的是自己的心声。“现在除了书写的日课,我也写诗写文章。期待日后自己的书法展能够以原创的文章与诗词为主。”
当前书法领域存在的文化缺失、标准模糊、盲目跟风、抄袭雷同等现象,也引起了书坛的普遍重视,并成为专家学者最为关注的议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曾指出:“当代书法艺术历经40年的普及与发展,呈现出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文化消费市场环境下,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思潮,给书法事业带来了挑战、困惑甚至是冲击,冲击的背后是浮躁,浮躁的后果是误导和消解创作,是书法精神的滑落和文化的削弱。”
为求找出病灶解决难题,苏士澍在艺术批评与艺术家个人修养两方面提出意见:书法批评既要“寻美”,更要“求疵”;既要赞美而不失度,又要批评而不失态;既要立足“现状”深入分析,又要高屋建瓴寻求“理想”方向,最终构造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书法批评话语体系,推动书法事业健康良性发展。另外是要守底线、树旗帜,引导书家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主动在技艺技法和人格修为上双重修炼。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文 宋媛媛/漫画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