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初,北京市相关部门召集多家共享单车企业,下达了“限投令”,叫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彼时是共享单车激战的最高峰,这个城市充斥了230多万辆五颜六色的不同品牌。
但事情也就在那时候开始急转直下,随后的故事被公众熟知,酷骑、小蓝等多家企业出现“押金危机”。进入2018年,就连两家头部公司摩拜、ofo也有点支撑不住,前者在激烈的股东角力后卖给美团点评,后者一直在融资和出售传闻中左右摇摆,到今天也没有停歇的意思。
最新的消息接连出现,也再度佐证了共享单车作为独立生意的困难至极。美团点评的招股书披露了摩拜的运营状况,4月单月净亏损超过4亿元;ofo再度传出被蚂蚁金服和滴滴联合投资的消息,管理团队也有投身区块链的绯闻在身。
总之一句话,从商业模式上看,迅速长成的共享单车企业像个“巨婴”,无法自食其力,唯有嗷嗷待哺。
共享单车本来有机会活得潇洒,未必算得上大生意,却也能小而美。但前提是运营效率的前置,成本核算的精密。
可惜在资本的推动下,共享单车走了大多数互联网项目“先圈地后算账”的老路子,并且没能实现有效的并购整合。从摩拜的数据看,共享单车是一门残酷的重运营生意,车辆损耗之外,调配运营成本也是极高,还背负着押金风险。
重要的是,摆在共享单车面前的规模之路,由内而外都已经关闭。
前不久,结合一年的调控经验,北京市相关部门将共享单车发展数量上限确定为191万辆,车辆只能减少,不能再增加。监管部门称,北京局部区域的共享单车月活跃度不足50%,近一半车辆处于闲置状态。为此,北京将继续实行增量限制和减量调控政策。
北京是共享单车竞争的大本营,是全国各个城市的政策样本,也就意味共享单车在全国整体上都将是减量调控的局面。
当车的数量被限制,共享单车能做的就是提高用户活跃度和车辆使用频次,并且要提高单次骑行产值,这比当初花钱造车、投放车辆难多了。
无利不起早,共享出行提高用户活跃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补贴,但这与提高单次骑行产值相矛盾,是个亏损的深坑。
相对稳妥的方式是流量导入、功能捆绑,在这一维度,仍然在独立生存的ofo等共享单车企业困难重重,毕竟它们没有嫡系的产品矩阵,实现业务打通。反倒是摩拜,依附美团之后,拥有了与美团其他业务协同的入口资源,在用户面前的露出频次要大大增加。
说到底,在人财力三个维度,共享单车逐步丧失了一决雌雄的战场,也丧失了独立发展的信心,为了活下去,依附平台巨头是唯一的出路。
再具体一点看,共享单车已经是摩拜、ofo、哈罗三家分晋,而拥有相同股东背景并且仍在独立发展的ofo、哈罗是仅存的变数。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