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著名画家白雪石来燕京书画社授课
1982年,著名画家董寿平为燕京书画社学员讲解艺术技法
1997年,王成喜、周之林、生存义三位名家观看赵青仲(右二)为庆香港回归的创作
赵青仲在创作
老字号的燕京书画社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而建立发展的,元老级的燕京人赵青仲与燕京书画社一道走过了近40年。经过了辉煌与变革,燕京正在顺势而为,在与家居结合中探索艺术进万家的全新可能。身为书画家与经营管理者双重身份的赵青仲,也在创作、解读着属于燕京的并属于自身的40年。
由面面开花到联手家居的燕京
回顾与燕京结缘的伊始,赵青仲的经历也是对燕京初创的见证。“燕京书画社成立之初,是为了解决返城青年的就业问题。由于当时用工量大,燕京通过考试面向社会招人,我是通过考核的40余人之一。”据赵青仲介绍,随着业务的转型,燕京遴选了包括他在内的十余人成立了最早的书画研究室,开始经营中国书画。身为燕京人,能感受到多年来燕京的发展可谓“应市而变”。从最初的旅游用品定点商店起步,到80年代“全民经商”的背景下,燕京集团公司成立,业务涉及商场、酒楼、旅行社、信用社、房地产等各个方面。由面面开花到主营书画,赵青仲指出这是燕京的主动调整:燕京优势体现在文化方面,所以当以发展文化为主。上世纪80年代的燕京书画社有40多个店面,在老北京人印象中,“售货员都是跑着工作”。赵青仲回忆,“有时一个外宾团过来,一面墙的画基本都能售出。当时书画的收购价格非常低,有的艺术家最高一幅5元钱,40年之后,价格涨了几千倍不止”。
走过改革开放的40年,曾经全线经营的燕京也把目光定格在了与家居结合、艺术进万家的方向上。今年6月,燕京书画社名家工作室正式入驻居然之家“原创艺术家”项目;8月,燕京与居然之家再次牵手,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身兼燕京书画社副总经理的赵青仲看来,新时期与新市场应该对应有新的秩序:“40年来,礼品书画市场已经逐渐没落。当下的要务是推动艺术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燕京书画的大众路线已经走在了人先,对于这家善于应对变革的老字号企业来说,前景有困境,但机遇却是毋庸置疑。赵青仲谈到:“目前我们面对的主要是艺术品价格问题。艺术家设定的价格,能否与大众的认知形成接口,需要寻找平衡点。燕京书画社近期一直在价格上努力。书画和家居结合应该从低端价位入手,画面需要更具装饰性。有很多艺术家是认可和理解的,但有很多人依旧等待着艺术市场的再次爆发,不愿让作品价格回归理性,他们不认可新的秩序,认不清现状。”燕京正在顺势而为,储备画家、探索作品融入家居设计的可能性,赵青仲对此也充满了期待:“市场需要一个培育期,但我想画家中会有很多人走到这条路上。”
由局限走向融合的艺术境界
除了经营管理者的职务,书画家的身份固然是赵青仲的本职。他笔下的“雪景”、“长城”等系列在画界广为人知,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坚持了20余年的“红房子山水”系列。谈到艺术创作的经历, 又与他“燕京人”的40年分不开——在这里,赵青仲接触到了白雪石、秦岭云、董寿平等知名画家,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很庆幸,我有将近20年的时间是在自由地艺术创作中度过的。当年考入燕京之后,除了每月两三次到燕京学习、办事,剩余时间都是自由创作或写生。艺术家的待遇很好,燕京的这一点培养了很多人。”写生成为了赵青仲突破瓶颈、获得灵感的最佳方式。“红房子山水”系列正是赵青仲在青岛崂山写生时的偶得。上世纪90年代,赵青仲去崂山采风,在山顶处他看到了一片红顶的小渔村。当时刚下完雨,远山漆黑朦胧,而渔村浸湿的红瓦在一缕阳光的照射下,与远山形成红黑的反差,让赵青仲特别震撼。于是便有了多年来“红房子”系列的持续创作。
赵青仲一直在探索如何用传统的水墨来表现瞬间景观的魅力。在多年的创作中,他把当地的小桥、鸡舍、建筑等人文风情融入到画面中,让作品更加丰满,增加了传统的水墨韵味。在最新的创作中,赵青仲延续了“红”的元素与静谧的画境——画面中常常出现独钓寒江或静坐观荷的红衣老翁,在大片着墨的山水景致中显得富有禅意。
谈及改革开放大环境对艺术家生存境遇与创作的影响,赵青仲感慨“解放思想”是最大的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到各画种与题材的繁荣发展。“记得小时候我曾在同学家看过《芥子园画传》,当时能够面世的资料很少,我感到很震撼,就悄悄地临摹了下来。”在赵青仲看来,改革开放40年中的艺术家与艺术行业都从局限中走出,走向开放与多元。“80年代我要去灵山写生,起码要走一天半时间,现在只要一个多小时,这对画家来说是个很大的变化。过去画坛有南北派山水之分,南派润泽,北派萧疏,这是由于交通造成画家的地域面貌。现在的艺术家选择很多,更为自由。”
从开放与浮躁迈向理性的市场
回忆起第一次卖出作品的情景,赵青仲不禁感慨40年的巨变。“我第一次卖画,是在景福阁以30元的价格卖出作品。当时兴奋极了,倒几趟公交车去领钱。与眼下人们的生活相比,那时候是不敢想象的。”一路的市场风云变幻也让当年的赵青仲有许多感触,“市场经过了过热期与大跳水,这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
身为40年来艺术行业与艺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赵青仲用一正一负两个词语对艺术市场进行概括——“开放”与“浮躁”。“这40年的市场总体是上扬的,期间也有上下波动。但2013年末以来的调整是断崖式的,市场缩水了60%以上。”赵青仲指出,经过此番调整,古代书画依旧上涨,近现代大师作品价格平稳,当代书画作品跌了很多。“画家右手拿笔,左手拿吹风机,快速‘生产’作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市场也为部分画家留有余地——画得好的、有个性的画家的作品没有跌太多,也给了很多年轻人机会,我发现工笔画领域就涌现了一些很好的作品。”
赵青仲认为,在当下市场理性的时期,对于燕京等企业来说,也是探索新路、积蓄能量的关键时期。“燕京从关注拍卖中跳脱出来,开始与家居结合,转变艺术家的观念,实现艺术品价格的理性化,正是眼下的生存之道。”
工作室案几上堆叠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作为书画家的赵青仲正一如既往地在艺术之路上跋涉。“不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很庆幸自己能够一直从事着自己热爱的行业。当下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个好的时代,是一个靠作品说话的时代。”赵青仲画中的红袍老叟仿佛艺术家自身的写照,静观艺术的四季变换。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