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师白作品《鸭场归来》1936年,娄师白(右)与恩师齐白石在齐家内院门前合影
娄师白作品《双鹤》
娄师白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书画大师,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生创作出许多雅俗共赏、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他的雏鸭作品,深受大众的喜爱,已成为近现代中国画的代表作。今年是国画大师娄师白先生诞辰100周年,借此机会,北京商报记者专访了娄师白先生的儿子娄述德先生,他向记者讲述了娄师白先生精彩的人生历程。
北京商报:齐白石先生与娄师白先生之间的师徒之情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传为一段佳话,您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
娄述德:父亲与恩师齐白石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这种师生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拜师学艺建立了师徒关系、“易子而教”奠定父子之情、同心相知锻造承传的使命。
北京商报:作为齐白石先生的弟子,娄师白先生是如何继承、发展齐派绘画艺术的?
娄述德:父亲不负白石老师的殷殷厚望,在跟随白石老人学艺做人的25年中,将“齐派”诗、书、画、印“四绝”艺术学有所得,并加以继承发展。
在如何弘扬发展“齐派”艺术上,父亲不仅在自己的艺术上有所创造,更重要的是父亲立下了“誓把师传播五洲”的誓言。父亲还以《我的老师齐白石》一文,向社会介绍了自己向恩师学习的心路历程;《齐白石绘画艺术》(四卷本),毫无保留地介绍了“齐派”绘画技法;《娄师白吟草》(三卷本),记录了学恩师写诗的成果;《怎样治印》中,提出了以简化字入印的创造性主张。为使艺术走向大众,满足爱好者的需求,娄师白秉承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设求学门槛、不分地域年龄性别,只要热爱民族文化,渴望学习“齐派”艺术,皆可作为学生教授。行为世范、教学相长、桃李芬芳,极大地弘扬了民族文化,普及了艺术知识,告慰了恩师!
北京商报:娄师白的书画艺术,秉承着怎样的创作理念?
娄述德:“厚今而不薄古、基中可以融洋”是父亲提出并始终遵循的艺术理念,反映了古与今之历史、中与西之地域在艺术范畴的辩证关系。他也说过:“现在有些人认为,我们古人的东西束缚了自己,而一味地向西方学习,这是不对的。真正的大家一定是基于传统的,吸收西方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世纪,西方最热门的画家是毕加索,可是他临摹过齐先生的画儿,说‘艺术在东方’。我在国外讲学的时候就强调这个,西方的艺术代表是毕加索,东方的艺术代表是齐白石,不敢把齐白石跟毕加索相提并论,那就不对了。齐白石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面旗帜,这是我们祖国的光荣与骄傲。”创作上,父亲在“衰年变法”时期,也尝试着用西方的艺术技法表现中国画,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中西丰富的艺术语言表现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
北京商报:您觉得娄师白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什么?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娄述德:父亲学习了白石老师的水族水墨、花鸟蔬果、翎毛草虫、山水人物等,画得也是“能乱吾真”。然而,广受社会各界欢迎和人民群众喜爱的是小鸭子。齐白石常对学生们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父亲认为,任何一名艺术家都应当以自己的笔墨随时代发展,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经过几十年的艰苦研究、不断探索,在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的基础上,创作了《鸭场归来》等一批小鸭子形象,形成了既具有老师笔墨精神又自成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形成了真实再现生活、和谐向善画意、愉悦身心之美的画风。
北京商报:您觉得父亲留给您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娄述德:您提的这个问题很好,很重要。我认为,父亲教会我的不仅是“齐派”的绘画艺术,更有传承价值的是精神财富。在6月2日纪念父亲百年诞辰日的座谈会上,与会者谈得最多的是与父亲接触后的切身体会和真实感受,是父亲的人格魅力,并从人品艺品、热爱祖国、尊师重道、服务时代、有教无类、热心公益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这也是我感触最深的。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 老友追忆
自从1983年9月,在文艺界庆祝“中秋节”的书画会上黄华和娄师白大师相识后,他们就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年龄相差不多,又都为人谦逊,对祖国的文艺事业饱含深情。黄华从心底里佩服大师几十年练就的绘画功夫,尤其赞赏娄先生“厚今而不薄古、基中可以融洋”等一些富有哲理的见解,对大师在忠实继承齐派绘画风格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扬光大深表敬意。
——何理良 黄华夫人
娄师白先生是我心中非常崇拜的一个人,人品、作品皆为上品。我看到他的作品,从心里感到娄师白老师为我们国家的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发扬“齐派”艺术方面,不仅有继承,而且有弘扬;不仅有弘扬,而且有创新。不论是在构图、色彩、运笔等方面既有老师传给他的基因,又有他创作的个性,使人看了以后还想看,他是继承弘扬开拓“齐派”绘画艺术的引路人。人品、艺品皆为上品,这次娄先生百年我写了一幅字“德艺双馨”,德艺双馨是对一位艺术家最高的奖赏,是一名艺术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一名艺术家德好,非常重要,是个好人好同志;但还要艺好,如艺好品德不好,就失去了文化内涵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力。今天,看了这些照片,我感觉到齐白石大师和娄师白大师是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我们当前师生关系的典范。
——高占祥 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
娄先生是齐白石的学生,但他是个特殊的学生,他从14岁起长期向老师学习,这是没有任何他的弟子能做到这一点的。齐白石是他艺术的启蒙者,起点高,这是他艺术取得成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另外,娄老是辅仁大学毕业的,科班出身,眼光、视野比较宽广。到北京画院工作后,经常深入生活,作品增加了现实主义精神,画的小鸭子直接从生活中来,成就了娄师白艺术这样的高度。
——雷正民 著名画家
娄先生为人非常随和,跟大家关系很好,我们小字辈都喜欢跟他在一起,无拘无束,在干校时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娄先生是齐白石大师的学生,继承了大写意花鸟画的传统,但我认为,他有自己的想法,他主张探索创新,他画的小鸭子有自己的东西,活灵活现,这样一个探索是非常不容易的。还有,有年轻的画家朋友向他请教,他都真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给予关怀。
——赵志田 著名画家
娄先生德艺双馨,毫不夸张。德,为人师表;艺,有艺术高度。
——爱新觉罗连经 著名书画家
娄先生积极参加很多社会活动,人品非常高尚,娄先生是继齐白石先生之后璀璨的明星。娄先生参加出访文化交流活动,为祖国争光,为艺术家争光。他还积极参加慈善事业,并且亲力亲为。娄师白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姚少华 著名画家
我们缅怀娄先生,继承娄师白先生的精神,向他老人家学习。记得当年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人山人海,车都停在馆外,每辆车上都贴条了,贴条也得看展览。
——米南阳 著名书法家
娄先生是齐白石先生的真传弟子,他一生创作的作品体现着时代精神,突出中国画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喜爱娄先生的作品,敬佩娄先生的艺德,因为他把自己的绘画艺术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他告诉我们,中国美术未来真正的崛起,还是要从自己民族文化内部中去探索挖掘。
——刘泽林 著名学者
感怀我的父亲娄师白
娄述德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无论是在做人还是为艺上都对我的一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这是我永远值得铭记的,在父亲百年诞辰的日子,我把对父亲的怀念用文字记录下来,让喜欢他的朋友、学生及关注他的人能够更好地去了解他的人品和艺术。
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艺术可以无国界,但艺术家是有祖国的,这是父亲坚守了一生的信念。父亲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感受到了外敌入侵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灾难。在日本侵华后,烧杀抢掠,看到日本宪兵抓劳工,父亲以《沦陷之恨》的诗表达抗争:“掠地欺人恨不休,草间偷活内心羞。欲求三尺龙泉剑,斩尽倭奴项上头。”当时将此诗纳入自己的诗集,并呈给老师齐白石请其作序。齐老以两首诗为序,其中一首:“吾侪偷活不须愁,两字兵戈句莫收。后五百年出公论,是谁刀笔定千秋。”就是针对这首诗写的,劝父亲不要将“龙泉剑、斩尽”等词写到诗里,以防不测。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写了《欢呼胜利》的诗:“抗日八年颂战功,中华光复九州同。今朝日本投降表,家祭欢呼告列宗。”表达了胜利后的喜悦及爱国之心,民族之情。新中国成立后,在他《庆祝新中国成立》的诗中写道:“天安门上日瞳瞳,照亮神州满地红。重定国名惊世界,欢呼万岁毛泽东。”爱国之心得以激情表达。上个世纪“文革”十年动乱结束后,他提笔画了一张四蟹图,三公一母,并题字曰:“横行者必烹之,一举粉碎四人帮后一挥。”他始终对祖国充满热爱。一幅完成于1982年的巨幅画作《春满人间》,借明媚春光、莺歌燕舞、鲜花盛开的景物,表达了政治清明后的喜悦心情。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展上,他又参展书法作品“七七烽火起卢沟,侵我中华霸亚洲。不义出师终必败,乞降历史岂能修。前车之鉴应知罪,后事为师泯旧仇。敦睦邦交相互助,和平共处永千秋”。再次表达了他反侵略的民族气慨。在他九十岁举办的艺术展上,特意书写了一副大对联:“鸟语花香逢盛世,莺歌燕舞庆升平。”这些都表明了他热爱祖国、光明磊落的政治态度。他一向关心国家大事,每日必看报纸和电视新闻,尤其是海峡两岸节目,希望台湾能早日回归,祖国能早日统一。
尊师重道的传承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甚至把尊师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在父亲看来,立雪齐门,尊师重道是对他品行修为的铸造。在跟随白石老人学艺做人的25年中,他很好地传承了这一美德,深得白石老人喜爱。在品行上,齐白石在父亲《青蛙芦苇》画上题词“少怀弟能乱吾真,而不能作伪,吾门客之君子也”;在诚信上,老师出京赴蜀代为管家近半年,并要父亲每天都要到他的北屋画室来睡,他做到了。齐白石非常高兴,在信中写道,“闻汝睡我北屋未间断一宿,汝真有信男子,吾喜之”;父亲忠于自己的诺言,“老师健在,我决不出名卖画”;在礼节上,每年“三节两寿”必执弟子之礼看望师父;在家事中,1934年,北平盗匪猖獗,应老师要求在他所居住的房子外加一道铁栅栏,祖父和父亲三个月完成了这项任务。即使是在父亲人生的最后阶段,仍在弟子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老师墓前,行生命结束前的尊师之礼,不忘师恩、不忘“师白”二字,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他做到了大爱大德。他对老师的崇敬,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服务时代的创新精神。艺术的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生不息、勃勃发展。父亲秉承的是先全面继承,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再求创新发展的理念。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些都道出了笔墨当随时代,创新乃艺术生命的规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研究、不断探索,父亲在理论上提出了“厚今而不薄古、基中可以融洋”的艺术主张;在实践上,形成了既具有老师笔墨精神又自成风格的代表性作品,《蓖麻》、《鸭场归来》、《春满人间》等。这些优秀作品,歌颂时代、雅俗共赏,表现了真实生活再现,和谐向善的画意,愉悦身心之美的正能量。
有教无类的育人精神。有一种责任叫使命,有一种担当叫力量。当年齐老为父亲娄绍怀改名“娄少怀”,赐号“师白”,八十岁时题写斋号“老安馆”,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责任的寄托,是一种使命的厚望,是一种传承的担当。“誓把师传播五洲”就是父亲对恩师齐白石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父亲以《我的老师齐白石》一文,向社会介绍了自己向恩师学习的心路历程;《齐白石绘画艺术》(四卷本),毫无保留地介绍了“齐派”的绘画技法;《娄师白吟草》(三卷本),记录了学恩师写诗的成果;《怎样治印》中,介绍了“齐派”治印的特点,提出了以简化字入印的创造性主张。为使艺术走向大众,满足爱好者的需求,父亲恪守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设求学门槛、不分地域年龄、不收学生费用,只要热爱民族文化,渴望学习“齐派”艺术,皆可作为学生培养。几十年来,他培养了大批的弟子,有工人、农民、教师、商人、军人、干部,遍及全国及海外。他做到了行为世范、教学相长、桃李芬芳。这些极大地弘扬了民族文化,普及了艺术知识,告慰了他的恩师——齐白石。
投身公益的奉献精神。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真诚付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种参与公益享受快乐的精神。由于家庭的影响,以及齐白石扶危济困、扶弱济贫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慈善在父亲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当自己有了扶助社会、救助他人的本领和能力之后,投身公益便成为他的道德追求。一方面,父亲带领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积极参与国家各个时期的重大活动、社会公益及慈善事业,在救助灾区、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和个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利用展览会、笔会、捐赠义卖等形式,举办了向亚运会、奥运会、大学生运动会,抗洪救灾、抗击非典,迎香港、澳门回归等活动。另一方面,他自己为社会、为学校、为病孩等大量捐款捐物。应该说,铁肩担起了社会责任,履行了公民义务,为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如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所说:“娄先生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的画家,画院组织的任何艺术活动,只要邀请到他,他都积极参加;对待社会公益事业,也是如此;每次捐款捐画,救困扶贫,他都走在前列。他对祖国,对人民充满了爱心,是一位非常爱国的令人尊敬的民主人士,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