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大健康战略的推动,健康险嫁接健康管理、养老产业成为一大趋势。然而,在保险业却出现了反常现象,普通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规模呈增长态势,而专业健康险公司的规模却出现了明显缩水。不过,在专业健康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也出现了分化。目前,健康险正在不断蜕变,打造闭环生态圈。
保费出现分化
截至目前,国内共有7家专业的健康险公司,分别是人保健康险、平安健康险、昆仑健康险、和谐健康险、太保安联健康险、复星联合健康险和瑞华健康险。近日,上述公司经营状况的核心数据均已披露。其中,瑞华健康险今年5月4日才刚刚获批开业。
从其余6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经营状况来看,上半年,6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共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2.9亿元,较上年同期缩减73.63%。
与此相比,上半年行业整体的健康险业务保费却呈增长态势。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019.45亿元,同比增长15.44%,其中6月单月同比增长超过了51%。
在专业健康险公司中,上半年和谐健康险下滑最为明显,原保险保费收入由去年同期的359.32亿元降至1.44亿元,同比减少99.6%,但目前该公司官网还未披露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人保健康保费收入为105.83亿元,同比减少36%。
此外,在保费增长的几家健康险公司中,复星联合健康险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基数也较小,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52亿元,同比增长1092%;昆仑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4.9亿元,同比增长132%;太保安联健康保费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93%;平安健康保费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78%。
从经营状况来看,健康险公司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二季度,太保安联健康、昆仑健康、瑞华健康3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与此同时,平安健康、复星联合健康、人保健康则均实现了净利正增长。
历经转型蜕变
目前,大多人身险公司均可经营健康险,同时一些财险公司也可以经营短期健康险。据中保协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经营健康保险的公司共有149家,包括6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75家人身险及养老险公司和68家财产险公司,在售产品共4283款。
据了解,2017年健康险市场整体80%的保费收入来自排名前8%的公司,其中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30%。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对于经营范围有限、主攻健康险的专业健康险公司来说,需要面对不小的市场竞争压力,正因如此,此前储蓄色彩最浓的护理险就多被设计成了中短存续期产品。
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健康险原保费收入连年迅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40.4%,而同期寿险和财产险原保费收入年均增速不足40%和10%,商业健康险成为商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数据显示,2011-2016年,商业健康险保费年收入不断攀升,2011年保费收入691.72亿元,2016年则达到4042.49亿元,六年上涨近5倍。
但从2016年开始,监管强化“保险姓保”的监管导向,健康险市场规模增速下滑,2017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389.5亿元,同比增速跌至8.58%,与2016年的增速相比,跌去59.12个百分点。据了解,由于中短存续期护理险在2017年一季度已停售,在去年5月原保监会下发《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134号文)后,二季度健康险的保费收入便开始明显下滑。
随后,健康险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年。今年1月,健康险保费同比下降16.97%,但由于去年二季度的健康险保费基数较低,以及消费者对于保障型产品越发青睐,今年二季度以来,健康险保费同比增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中短存续期护理险的发展得到规范后,健康险保费收入快速下滑,仅为8.6%。但有数据显示,如果剔除中短存续期护理险,则增速超过45%,依然保持强劲增长。
一边是中短存续期护理险受限,另一边则是健康险创新发展,因此,去年以来多款百万医疗险在互联网上畅销,以及重疾险也在网络端不断创新,试水终身重疾保障。
打造健康闭环
总结看来,目前的健康险正处于向保障模式转变的浪潮之中。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健康险将逐步走向以满足个人客户医疗需求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闭环。简单来说,提供从经济补偿到医疗健康管理的全面服务才是重要的市场竞争力。
而支付方和服务方的高效合作是促进健康险服务闭环形成的关键。太保安联健康研究报告指出,健康险服务闭环的形成需要保险公司、医院、药企和健康服务公司的通力合作,实现数据通、系统通、客户通和利益协同。保险公司作为支付方式可通过与医疗、健康服务网络合作,在保障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及效果的同时,控制医疗、健康支出成本;医疗、健康服务网络作为服务方可通过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提升客户体验、分散医疗风险、缓解医患关系、优化收入结构、提升医生积极性。
举例来说,在平安体系中,平安好医生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汇聚流量的同时,截至2017年末,平安万家医疗已有2万多家诊所使用万家医疗云平台系统,累计上线诊所5.8万家。在支付端,平安医保科技已接入超过2000家医院,涉及数亿人口的政府医保,提供控费、账户管理等各类服务。
此外,从诸如众安保险的着重于科技、泰康保险的“大医养”、太保安联的全国线上加线下销售着重大数据等公司发展思路来看,未来健康险的发展趋势也可以一窥门径。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健康险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健康险经营会脱离传统的业务模式,向生态化、专业化、智能化经营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健康险公司股东组成也正在向多样化转变,从单一保险公司,向互联网、医疗机构、医药集团、健康管理机构、医疗大数据公司、实体行业转变。
不过,由于形成“闭环”的健康服务方众多,各自拥有独立系统,保险公司逐一对接成本高,对于中小险企来说并非易事。中保协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商业健康险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且医疗费用管理能力薄弱,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不足,最大困境是缺乏与医疗服务方的风险共担、利益均衡、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
对此,中保协研究报告建议,未来可通过推动基本医保与大病保险经办的一体化衔接,推动医院与险企的数据开放与信息对接,使险企参与到前期预防、中期治疗、后期康复等整个诊疗过程,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同时,险企需“深耕”专业化,加强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组织形式的创新,加大与医疗、医药、健康产业的融通合作,探索形成医疗服务“闭环”。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张弛/文 张彬/制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