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外管局披露23起外汇违规案例

出处: 作者: 网编:崔启斌 2018-08-31

北京商报讯(记者 崔启斌 实习记者 吴限)监管高压态势下,外汇违规依然“屡禁不止”。8月31日,外管局公布23起外汇违规案例的通报,这是8月以来的第二次外汇违规通报,也是年内的第四次外汇违规通报。据了解,23起外汇违规案例罚没金额高达8235万元,企业及个人逃汇、银行违规办理内保外贷业务成为重灾区。

数据显示,23起外汇违规案例,罚没金额共计8235.14万元,包括8家银行、9家企业以及6个个人案例。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8家银行合计罚没金额达到3227.76万元,9家企业合计被处以2848.82万元罚款,6个个人的合计罚款为2158.56万元。

涉及外汇违规的这8家银行分别平安银行厦门瑞景支行、浙商银行上海分行、中国银行西宁城东支行、交通银行厦门前埔支行、民生银行天津滨海支行、中国工商银行南靖支行、招商银行北京万达广场支行、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营业部。

此次通报的8家银行中,民生银行天津滨海支行的罚没金额最高,高达1349万元。据了解,民生银行天津滨海支行违规办理内保外贷案,是由于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民生银行天津滨海支行在办理内保外贷签约及履约付汇时,未按规定对预计还款来源、担保履约可能性及相关交易背景进行尽职审核和调查,违反《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相关规定,被处以罚没款1349.07万元人民币,并暂停对公售汇业务3个月,责令追究负有直接责任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从通报的情况来看,银行违规办理内保外贷业务、企业及个人逃汇行为成为重灾区。其中,除民生银行天津滨海支行外,其余7家银行外汇违规主要是因为未按规定尽职审核转口贸易真实性,凭企业虚假提单办理转口贸易付汇、售汇业务;未按规定对贷款资金用途及相关交易背景进行尽职审核和调查;凭企业虚假报关单和发票,违规办理贸易融资业务等。

在企业案例中,逃汇行为是重灾区。其中,大连哥伦比亚谷物商贸有限公司逃汇案的罚款最高,该公司因虚构贸易背景,使用虚假发票,对外付汇3355.88万美元,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被处以1071.27万元罚款。

个人外汇违规案例中,浙江籍夏某非法买卖外汇案的罚款最高。据介绍,2012年6月至2016年9月,夏某为实现非法向境外转移资产目的,将14188.45万元人民币打入地下钱庄控制的境内账户,通过地下钱庄兑换外汇汇至境外账户,用于偿还境外赌债,构成非法买卖外汇行为,被处以罚款1418万元。

事实上,今年以来,外管局已经先后三次通报了外汇违规案例。具体来看,5月4日公布24起外汇违规案例,7月24日公布27起外汇违规案例,8月16日又再次发布21起外汇违规典型案例。外管局表示,将加强外汇市场监管,对各类外汇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虚假、欺骗性交易,维护健康良性外汇市场秩序。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