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激一点说,任何产业都应该自主创新,这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最大筹码。但现实就是罗生门,红芯浏览器“造假”事件又一次刺痛了自主创新的命门,关于这个话题的一系列要素被拉出来重新审视。
抛开事件本身,从国产操作系统、国产芯片,到如今的国产浏览器内核、国产AI……在抱怨自主创新为何这么难之前,何为自主创新和哪些需要自主创新,却一直未能厘清。
红芯事件中,当事企业最终道歉,并删改了夸大言辞,但仍然坚持该产品属于“自主可控”,其中“可控”的说法在业界并无太大争议,但基于开源代码的创新是否属于“自主”争议很大。
按字面意思,基于开源项目的产品统统并非“0到1”,自主的说法并不成立。
当然,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开源代码是所有企业共识,在意识里往往被“抹零”处理,在此基础上的二次开发是相互角力的核心,因此也被拿来冠以“自主”概念。
尤其与海外产品作对比的时候,看似“为国争光”,国产浏览器实际上还是自家攀比:开源代码的二次创新,我做出30%的新增功能,就比你做出20%的新增功能更显得“自主创新”。
在这样咬字眼的计较中,“自主创新”也就失去了本来意义,全然变成品牌营销的策略,夸大其词之后只会授人以笑柄。
说到底,红芯的错根本上在于误判了“浏览器内核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许多科技公司喜欢寻找“国产、自主、打破垄断”这样的创新标签,但并非每个领域都适用于强调“自主创新”。
包括红芯在内,绝大多数浏览器企业承认,浏览器内核已经不具备“完全自主创新”的条件,微软Trident、火狐Gecko、Webkit和Opera的Presto是公认的世界四大浏览器内核。
由于技术的演进,微软、火狐的封闭性导致了竞争优势不再,Webkit主要衍生出谷歌Chrome和苹果Safari。谷歌的开源特性让Chrome的二次开发大放异彩,成为目前浏览器主流的基础代码,搜狗、360、UC等国产浏览器都采用了谷歌的方案,甚至Opera也放弃了原有自主内核改用Chrome内核。
说到底,浏览器内核最主流的Webkit已经由全世界工程师、程序员们合力贡献了数千万行代码。一个企业想要从头开始再造新核,不单单是数十亿美元研发费用、数百亿美元推广费用和数年时间,还要面临产业链生态适配的问题。毕竟浏览器要安装在手机、电脑等不同职能设备上,浏览器上跑的是百度、微博、脸书等千千万万的网页,还要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维度讲究“自主创新”,是一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偏执。
中国科技企业追求自主创新没有错,并且应该加大投入追求,但“战略性的前瞻眼光”、“行业标准的话语权”、“开放共赢的生态模式”等前提缺一不可,否则自主创新就变成了闭门造车,一步错过、步步过错。
如今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概念方兴未艾,重要的是全世界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中国企业拥有市场规模优势,更要在技术标准、生态模式等层面抢在前面,才不至于重蹈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缺失的前车之鉴,更不会像“红芯造假”这样让人贻笑大方。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