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艺术北京”的大众消费梦

出处:特刊 作者:记者 胡晓钰 网编:王巍 2018-08-07

2018年艺术北京博览会现场,董梦阳接受媒体采访。今年3月,艺术北京与京东艺术品频道达成了战略合作,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新观展模式。 

面对“企业家”的称谓,艺术北京博览会创始人董梦阳显得有些不适应。“我们从事的的确是企业行为,依据商业逻辑办事,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艺术行业的人,是做艺术理想的人。”董梦阳的艺术理想之路也贯穿了整个中国艺博会的发展历程——1993年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广州举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是艺博会在中国的发端,毕业于央美不久的董梦阳参与了这次博览会的组织和规划。2004年起,董梦阳开始筹办以画廊为参展主体的艺博会,开创了国内画廊博览会的先河。现已举办13届的艺术北京成为董梦阳的代表作。13岁的艺术北京在董梦阳的眼中正如少年:“够不上大人的责任,也失去了小孩天真可爱的权利。父母担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坏、走歪,我也在考虑艺术北京是否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以不变应万变

行业第一人的入行经历也有过迷茫和蹉跎。

央美版画系出身的董梦阳直言最初的愿望是当画家、搞创作,“毕业后为了留在北京发展而进了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参与了十年艺博会的筹办。起初对工作没有太多热情,处于谋生阶段。直至创办艺术北京,才更多地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当被问及遭遇过什么难题,董梦阳笑言问题总是接踵而至,以至于什么也都不成问题了。2008年金融危机使艺术市场遭遇沉重打击,也带给处变不惊的董梦阳最大的一次危机感。“2008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包括画廊在内,所有艺术业界的人们对市场都没什么信心。”刚刚迈入第三年的艺术北京尚为稚嫩,董梦阳也犹豫过是否停办一年,但最终没有失约,如期在农展馆亮相。“从参展画廊收到的款额几乎是从前的1/10。虽然是赔了不少,但是政府有补贴,还有一些赞助让我们走了过来。”

危机中的董梦阳依旧在思考生机:“我隐约感觉那一年的购买力也不差,还是有人在买画。只要有富裕阶层、富裕人群,就会有艺术消费和收藏。”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十年后的今天国内约有24场艺术博览会,其中有一半是2015年后创办的新晋面孔。艺博会之间竞争的白热化与面貌的同质化,也成为董梦阳与艺术北京面临的新考验。

面对多家艺博会免门票的经营方式,艺术北京依旧以100元的门票价收获12万人次的观展量。董梦阳解释了坚持的原因:“一些艺博会打免费牌,可能是参照了互联网的经营模式。但是艺术品市场这一块我们的存量与增量都有限,仅靠免费是导不进收益的。大家总想着在模式上创新,我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好自己。”

在董梦阳看来,与十年前市场的冷淡相比,眼下的艺博会热也会给行业造成困局。“中国这么多城市都在做博览会,可以说趋于同质化了。就仿佛是到全国各地旅游,看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旅游商品。画廊也疲态了,各处奔波呈现就是那么多内容,反复出现,没有意义。”谈及解决之道,董梦阳强调每个艺术品牌的定位问题。

降价格谋价值

在很多人眼中,董梦阳是一个智商、情商与艺商兼具的人,言谈间既有艺术家气质,也有做企业家的务实。谈到老本行版画艺术时,董梦阳兴味盎然地说:“我父亲是个老版画家,他把版画比作钢琴。传统写实油画像是人人都能听懂的二胡,但版画如同钢琴表达般抽象,黑白灰包容了整个五彩世界。”话锋一转,版画艺术上也有董梦阳的生存之道。“现在很多当红艺术家是版画系的,方力均、周春芽、刘炜、徐冰等都是版画系出身。版画和摄影一样也是复数的艺术,复制的属性使得其有空间降下原作价格,有很大的市场机遇。”

可以说,降价策略成为董梦阳及其艺术北京的生存之道。不是将价格变得低廉,而是追求价格的细分。在董梦阳看来,中国艺术市场的问题根源是价格问题。“我们看到西方贵,就跟着一起贵,西方有市场发展历史,我们却没有。”

2018年的艺术北京设置了影像北京板块,与影像机构蝴蝶效应合作呈现了16位摄影艺术家的作品。最低1000元的作品价格也呈现了董梦阳的降价格谋价值的想法。“市场上有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就摄影来讲,一些拍卖会常常将很多老照片、新闻照片放到一起拍,很容易出现价值混淆的问题。我看到很多摄影艺术家在很认真地做作品,曾经一度也卖到过很高的价格,现在不好意思降下来。而将作品置于艺术北京,能帮助它们回归合理价位。”对此,今年影像北京策展人表示市场反响很好。这也如董梦阳所愿,作为复数艺术的摄影与版画能够通过价格优势在人们的生活中获得推广。

回顾艺博会之路起步之初,董梦阳表示当初专注于做一番高高在上的奢侈事业,恨不得将艺术北京打造成另一个巴塞尔博览会。“后来意识到巴塞尔也是市场成熟后的细分,有各种供应链,已经发展了50年。可以借鉴经验,但未来中国人口红利所能形成的壮观形态,也是他们无法想象的。”

因此,董梦阳也时常会有“要让艺术和更广泛的人群发生联系”的想法。“艺博会、画廊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艺术行业总是在和个别VIP打交道,服务有限的几个人,确实很难生存。”在他看来,促使艺术品价格的合理回落,要做到整齐和细分。“齐白石有顶尖的原作,还有次级作品、复制品、印刷品,有不同人群的需要,市场上不应该只有一类东西。”

让艺术成为大众文化

在艺术北京博览会所产出的所有数据中,董梦阳表示最看重的是观众数量。销售额并非他眼中衡量艺博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销售额有太多偶然性。例如从拍卖数据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它过度受金融影响,是一个投资工具了。而观众参与度的数据能够体现社会文明进步。”本届艺术北京12万人次的观展量也让董梦阳感到欣慰——我们的门票也不便宜,却仍有那么多人对文化有需求,这是最值得欣喜的数据。通过商业手段推动艺术的教育和普及成了董梦阳关注的焦点。文化艺术传播与传承的社会责任是董梦阳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也是他对“企业家精神”最直接的诠释。

谈及眼下及未来的艺术市场,董梦阳的一句“毋庸置疑”代表了乐观的态度。在他看来,画廊与艺博会为代表的一级市场终将超越二级市场成为未来最大的蓝海。“二级市场不好说,但国内一级市场年年在增长,有越来越多的富裕人群进入,这是社会和人性发展的必然。”董梦阳将未来的发展趋势视为“补课”:成熟的市场是“二八开”,20%的份额在二级市场,80%在一级市场。而国内长期以来的状况恰恰相反,是“倒二八”,但最终会回补至正二八,走到正常的秩序中。“我们有全球1/5的人口,可试想增长空间有多大。这个‘八’要是起来,会有很大的量级。”

在一二级市场的博弈中,董梦阳看到的是一级市场的前景;在谈到上海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崛起是否会构成竞争,董梦阳对艺术北京的地标依旧自信。“我曾经公开表示过‘中国需要上海,世界需要北京’,这个说法有点冒失,但我依旧这么认为。”董梦阳表示,“立足本土,完整亚洲”是艺术北京一直以来的核心理念。理想中的艺术北京,定位在于中国市场,放大就是亚洲市场,是一个中国乃至亚洲艺术聚集的盛会。在董梦阳看来,艺术本身和艺术北京都应该“做自己”——一种民族文化要想立足于世界,一定要有个性和本土性。这是艺术北京的路子。

责任

艺术博览会作为一种艺术商业的模式,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一种艺术品展示和交易活动。自2006年起,董梦阳操刀的“艺术北京”博览会成功举办了13届,成为中国最资深的艺博会之一,会展数据也成为衡量中国艺术品一级市场的重要指标和晴雨表。身为“当代中国艺博会第一人”,“企业家精神”在董梦阳的眼中带有独特的文艺情怀:“作为艺术从业者,考虑的不光是盈利与否,更多是文化艺术传播与传承的社会责任问题。”

创办艺术北京之初,董梦阳期望与国际接轨,打造另一个巴塞尔博览会。走过了十余年,董梦阳开始了一种带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回归”——我们始终是在中国这个市场里谋求发展,每个国家的进程都是不同的。

对于艺术品与艺术市场高端的、小众的调性,董梦阳不满足于此也不止步于此。“现在我们做的可能更偏向于品牌化,属于高端人群的事情。但我更想把这些资源与IP整合起来,下沉下去,和更广泛的人群接触。去修建金字塔的底座,把艺术教育通过商业渗透出去。”

对话

董梦阳:艺术市场接地气才更有意义

T047s001

“一心向好”的阿Q精神

北京商报:从事艺博会行业至今已有25年,总面对不同的困境,您的解决之道是什么?

董梦阳:我算是一个乐观的人,有一种“一心向好”的心态,总觉得人做好事,真正服务于大家,天不会灭你。我总是这么鼓励自己。周围总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金融危机等,我就是靠着自己这种阿Q精神支持着,的确也是一直向好,没什么过不去的事情。

不仅是文化品牌的艺术北京

北京商报:如何定位艺术北京在社会中的角色?

董梦阳:艺术北京在中国的首都,是文化中心,我需要做一件与之匹配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艺术北京不光是一个文化品牌,更应该是一个和这个社会发生关系的事情,影响面更大。从事艺术行业至今,我也变得更加务实,更关注如何服务社会、市场。这种转变走了20多年,也可能是种必经之路。今天我更想把艺术市场做得更加接地气,更广泛地和人们发生关系,这才更有意义。

折射市场的晴雨表

北京商报:您认为艺术北京经历了几次调整?

董梦阳:艺术北京不是我们单方面做出来的事情。艺博会像市场的晴雨表,是市场的集中反应,不是谁刻意做出来的。艺术北京浓缩了市场,做出一些规范而已。比如有几年水墨作品多起来了,这是市场的变化反应,我们是在顺应市场的基础上把关,尽可能去找到好艺术品和好画廊而已。这平台上让更多人便于在两三天中集中观看,模式是这么简单,只是我们如何做得更加专业、有影响力、有话语权。

科技与智能下的新机遇

北京商报: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时代为艺术北京带来了什么?

董梦阳:我一直感到庆幸的是,从事的行业不会被人工智能、科技所取代。需要思考如何将其当做手段促进艺术的发展。艺术是涉及到温度、情感的事物,必须要面对面完成,几千年来如此,未来亦如此。互联网最大的功能是节省了人们不需亲身体验的时间,省出来去干需要体验的事情。通过互联网我们也可以扩大传播,过去画册也就印300本,现在有3万人、300万人获知我们的活动。下一届艺术北京也会引入更多以科技手段为媒介的艺术形式。

更多视频请扫二维码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