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沪江切换战场

出处:特刊 作者:北京商报记者 程铭劼 网编:尹文武 2018-08-07

T038s0012014年上海,沪江初创人员和种子用户的一次网友见面(右二为沪江创始人伏彩瑞)。 

刚刚在香港递交了IPO招股书的沪江,是互联网教育最后一个“老兵”。2001年,大三学生伏彩瑞在宿舍里建立了沪江的前身——沪江语林。那一年,他才21岁。

从此,在互联网教育这条“前无古人”的新赛道上,沪江开始孤独求败和自我革新。从公益运营到商业化,从早期的广告模式到自营课程的网校模式,从PC时代到移动转型,再从自营到自营+开放平台两条腿走路。在互联网教育领域,沪江因为走得最早,所以吃到了所有的苦、踩过了所有的坑。对此,伏彩瑞曾经总结,“沪江每隔三年,就要浴火重生一次”。

创业维艰

沪江的基因天生是属于互联网的。

1998年考入大学的伏彩瑞,一进校门就被互联网的特质深深吸引,成为互联网忠实信徒,为了诠释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他动手开发了沪江的前身——一个学习英语的BBS,供大家免费分享资料、交流经验,沪江就是这样诞生的。

研究生毕业,伏彩瑞发现没有办法一边工作一边维护网站,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网友们纷纷留言:“阿诺,你一定要坚持把沪江做下去,它帮助了很多人,若能继续发展就更好了。”这些话语既有对过往的感谢,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当时,我的同学中没有一个人选择创业,甚至都没有人去民营企业工作,外企、国企、银行才是最好的选择。我无法说服自己创业,又找不到其他任何办法可以维持网站发展。但在沪江公益化运营的五年时间里,我看到太多沪友因为互联网学习而改变了人生轨迹,真真切切感受到互联网的力量。”伏彩瑞谈到。

最终,伏彩瑞还是选择继续把沪江的事业做下去,在上海浦东新区竹园商务公寓的一个小房间里,他和七位小伙伴拿着东拼西凑筹来的8万元钱,开始了沪江的公司化运营。从最初的像金子一样的20万种子用户,到全球1亿用户,再到移动端突破1.4亿用户,沪江用了12年的时间。

时间回到2012年,当沪江网校实现盈利,整个团队开始弥漫起“小富即安”氛围的时候,伏彩瑞却感觉到危险正在临近。

那时候,伏彩瑞刚加入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有一次,协会组织大家去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高校考察,他发现日后被称为MOOC(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的在线教育形式正在美国的大学校园崛起。伏彩瑞预感到MOOC可能会火起来,后来的确火爆了,进而带动了整个互联网教育的投资、创业热潮,而沪江深耕多年的互联网教育赛道很快塞满了车辆。这是他第一次产生危机感。

浴火重生

伏彩瑞曾经总结,“沪江每隔三年,就要浴火重生一次”。2006-2009年,沪江创业探索商业化;2009-2012年,沪江网校成立发展;2012-2015年,沪江从PC网校向移动端转型;2016年开始,沪江开放平台,走自营+平台之路。每一步都是自我革新。

因为苹果自2007年发布智能手机到2012年已经发酵了五年,iPhone 4S一机难求的场面不断上演;国内的小米趁势而起成为爆款,可以说中国的智能手机热潮已现端倪。各种移动应用像雨后春笋一样喷涌而出,人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移动应用的典型代表——微信,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收割了2亿多用户。种种迹象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

伏彩瑞发现,当时自己最成功的产品就是沪江网校,所有的优势都汇聚在PC端。“表面上看,我们那时经营状态不错,人不多、效率高、利润好,而且公司也好管,基本上由CEO一个人说了算。但是外部的大环境变了,赛道新手如狼似虎,移动浪潮来势汹汹,在两个巨大的挑战来临时,沪江还能维持住先发优势吗?”

2013年,沪江又面临一个巨大转折,伏彩瑞想用三年时间转型为一家移动互联网教育公司。这是又一个炸开锅的决定,因为团队刚刚为B2C业务奋战三年,好不容易稳定下来,新的战斗又将开始,而这一次“赢”的把握比以前都小。

伏彩瑞担心的是,团队做PC互联网那么多年,已经有点模式化了,对于移动互联网完全没有感觉,甚至公司内部没有一个人懂移动产品和移动开发。一件小事可以窥见沪江当时面临的困境,当大家开会讨论移动端怎么做的时候,争论的焦点竟然是手机那么小的屏幕连广告都放不进来,还怎么做学习,思维固化可见一斑。

向移动端转型的困难之大,远远超过了伏彩瑞的想象。原来的标准、后台适用于PC端,跟移动端的兼容性不高,新标准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人才、战略、内容等方面的储备,被死死地捆绑在PC端,更为重要的是PC端业务还是公司收入的重要来源。可是如果错过移动浪潮的船票,PC端的成功又能维系多久呢?

这一仗非生即死,十分痛苦。伏彩瑞开始从头开始搭建团队,可是连续三支队伍的探索都失败了,整个公司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那段时间的压力像泰山一样压在伏彩瑞身上,但他又是个宅男,除了公司的办公室和家里的书房,几乎无处可去。遇到无法排解的压力连躲避歇息的空间都没有,或者说躲避也没有用,因为公司每一天都面临着挑战,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甚至会因为躲避而错失扭转局面的机会。

失败了三次,伏彩瑞慢慢也看开了,抗压能力达到峰值。

新的战场

伏彩瑞在前三次失败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第四支团队终于走对了路,很快就开发出像开心词场、小D词典、听力酷等一系列受到市场认可的移动应用产品,沪江的移动格局就此定下。

回看来路,伏彩瑞觉得这段转型经历就像“血战钢锯岭”,全靠一口气冲上去。如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因为各种挫折导致这口气泄掉了,那转型几乎不可能成功。然而一旦成功,它爆发的能量也非常可观。仅用三年,沪江用户就从1000多万飙升至1亿,其中移动端用户超过7000万。一场血战之后,沪江终于拿到了移动互联网浪潮的船票。然而身处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下一个浪头打来的时候,天地已经变色,新的战斗又开始了。

2016年开始,沪江逐步将重心转移到了“人工智能+教育”,并在2017年完成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组建。在内部沪江将实验室称之为HILL(Hujiang Intelligent Learning Laboratory),专注于教育行业,针对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三方面进行融合和探索,如今已经推出了多项人工智能教育产品。

当传统教育还在驯化学生不断记忆背诵的时候,伏彩瑞认为人在未来需要解放出来,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是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千年不变、千篇一律的一对多传统师授模式,很难对每一个独特的天才施以针对的教育。“所以行业需要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更多变革。”

2017年4月,伏彩瑞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交流访问,牛津大学教授告诉他,未来教育内容中将有25%-35%左右被人工智能所代替。那些从不与学生产生情感沟通、只会照本宣科、每天布置重复作业、教案十年不改的教师应该小心,因为他们的工作不具备创造性,正属于那35%被代替的部分。伏彩瑞坚信,人工智能毫无疑问在未来可能会掀起真正的人类新的革命。

良心

伏彩瑞喜欢把沪江称为“教育工匠”,上海市政府给他颁过一个“智慧工匠”的称号,被他视为最珍爱的奖项——因为这是属于匠人的荣耀。他始终认为,“教育是个慢行业,是良心的生意,但‘匠人’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地去做一件事,沪江会把握趋势,做教育行业的创新者”。

回顾沪江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互联网教育发展变化的风云录,虽然有层出不穷的创业者涌现,但真正留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们。

沪江CCtalk把沪江积累了十几年的技术能力、产品能力、营销能力、运营能力等,一揽子转化为服务外部客户的平台能力,这不仅考验着沪江团队的作战能力,更考验着伏彩瑞本人对于在线教育产品精雕细琢、潜心钻研的耐心和毅力。

对话

伏彩瑞:用有限资源打造超出想象的事情

T039s001

北京商报:从创立沪江网至今,您觉得自己遇到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伏彩瑞:在2007年天使轮融资完成之前,我们过得很艰难,最穷的时候公司账上只有3元钱。但后来想想,其实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哪怕你视力再好,你会发现在阴霾重重的情况下你也看不了太远。最艰难的是在自己坚信的赛道上,却找不到好的商业模式。

沪江走的这条互联网教育之路,国内外都没有参照物。2006-2009年,连续三年我们只有一个商业模式,就是投放广告。等到2009年之后我们逐步发现这个模式已无法承载我们的梦想,而我们也在略有实力之后推出了沪江网校。做到游刃有余的时候我们发现,当用户对我们的信赖增加时,我们却无法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后来我们便建立了自己的平台,而后沪江也有了自己的平台梦想,沪江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北京商报:作为在线教育的领军人物,您觉得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精神?

伏彩瑞:企业家最大的价值应该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超出想象的事情,他要对社会有价值。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当初是互联网能解决学习资源不均衡这一点打动了我,也让我们坚持初心走到了今天。创办沪江,本不是为了成立一家公司、创办沪江,是为了完成一个使命:让教育更简单、更公平、更快乐。

北京商报:回顾在线教育蓬勃发展的15年,您有哪些深刻的印象和感想?

伏彩瑞:沪江的每一次转型都是在告别过去,拥抱未知的未来。从早期的广告模式到我们断臂求生创造性找到网校模式,再到后来的移动转型。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没有拿到移动船票的互联网企业,就算没有死亡,也在死亡的路上。创业就是这样,你知道前方有光,但到达之前要经历漫漫长夜,很多人熬不下去倒下了。

北京商报:在“快互联网”和“慢教育”之间如何把握在线教育的发展节奏和速度?

伏彩瑞:以媒体、电商为特征的“互联网上半场”,与教育不乏本质上的冲突——互联网的优势是能对线下资源进行大规模整合,但教育却高度碎片化、个性化;而且教育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交流,互联网必须寻求一种高效率的在线沟通模式。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沪江正在开启一个大变革,全力支持第三方教师在沪江的CCtalk平台上开课。改变教育不能只靠沪江等有限的教育企业,只有让成千上万教育界的“蚂蚁雄兵”走上互联网,才能真正满足上亿人的学习需求;也只有这样的互联网教育,才能将从被动的教育变成主动的知识获取,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获得学习的机会。

北京商报:作为一家在线教育公司,您对沪江的定位是什么?

伏彩瑞:沪江的基因就是互联网,沪江是一家真正创新教育科技驱动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公司。首先,我们不走offline,是完全纯粹的online,没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其次,我们解决了大规模化的问题,覆盖的用户量级也是全球最大的。

沪江正在开启一个大变革,全力支持第三方教师在沪江CCtalk平台上开课。把积累了十几年的技术能力、产品能力、营销能力、运营能力等,一揽子转化为服务外部客户的平台能力。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