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熬八年的小米上市了,这个过程中被围观群众揶揄“出尔反尔”,同样打破不上市誓言的还有美团点评,都是艰苦奋斗的典型;也有年纪轻轻就赶上潮流的,比如创业只有三年,去年才走向大众视野的映客和拼多多;更有经历曲折堪称神奇的,比如创梦天地,2014年登陆美股,不到10个月就开始私有化,如今又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
上市一波流,突然有点不分老幼、不分出身的意思了,有统计显示有30多家科技企业奔向股票交易所,以至于结论都汇总到一处:互联网“钱荒”。
缺钱的是投融资一级市场,由于资管新规的出台,投资私募基金的 LP(有限合伙人)门槛更高,GP(普通合作人)的募资情况也不乐观。投中集团的统计显示,从2016 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投资市场完成的募资基金数量基本呈递减形势,2018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同比减少了19.5%。
以“烧钱扩张”和“不盈利”为显著特点的互联网,一直以来把PE、VC等风险投资基金当成靠山,尤其是创业前期尚未获得BAT关注的时候,一级市场的火热程度决定了创业公司的扩张速度。
钱少了,自然有创业公司撑不住,除非项目优质直接卖给BAT,走向股票交易所(二级市场、公众市场)是必然选择。毕竟,除了融资补血,还能给投资人套现退出的机会。
互联网“钱荒”让投资人捂紧了腰包,让创业公司融资越来越难,乍一看情况糟透了,似乎不利于产业发展。如果中国互联网一直如此,当然不是好事情。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互联网发展历程中,“钱荒”是个相对概念,与上市潮相似,有着大小年之分,残酷的真相其实是互联网经济和市场规律的优胜劣汰。
2001年,全球范围科技泡沫最终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多点狂泻至1000多点,硅谷大量公司破产,脉搏一致的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也未能幸免,早早上市的新浪、网易、搜狐长时间股价低迷,甚至迫近退市红线每股1美元。
最终,从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中依靠扎实业务赢得融资,并坚强活下来的,后来都成了巨头,除了新浪、网易、搜狐,还有百度、阿里、腾讯。
说到底,“钱荒”的本质是“理性”,互联网不再处处是风口,创业公司也不可能个个都神奇。在O2O、共享经济、新零售等近年兴起的互联网风口中,有一些项目并非业务主导,而是资本对决:投资金额你高我更高,就给了根基不稳的投机者机会。
我们知道,共享单车最终只剩下三家:哈罗、摩拜、ofo。但即便是那些陷入争议的倒闭企业酷骑、小鸣,也曾在最风光时融资上亿元乃至数亿元,这在用户那里就多了一层障眼法——能够融资数亿元,怎么也不会挪用押金?
所以,互联网“钱荒”来了,最先被淘汰的是“假大空”企业,而优质的企业能够熬过寒冬。慎重的投资者将为价值买单,而不是被风口迷住双眼。这像自然规律,霜雪洗礼过的冬小麦,来年开春才能冲出土层、开枝散叶,最终硕果累累。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