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燕京书画

修复信仰

出处:燕京书画周刊 作者:赵东 网编:王巍 2018-06-21

C2018-06-22燕京书画周刊4版01s001

《须弥山》

  

《拥抱》

  

《心王》

C2018-06-22燕京书画周刊4版01s004

《自在》

  

赵东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理事

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书院研究员

1976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200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中国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 

这几年,大约每个星期都被一两个画展邀去捧场,去多了就不敢去了。倒不是因为没有好的作品,只是我个人定力不够,有时甚至开始怀疑当代艺术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当下,中国画已经发展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地步。从技法到体裁,完成了最大限度的“国际接轨”,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但多数作品的焦点还是停留在“新技法”和“新视觉”的层面上。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存在的价值,但至少它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最渴望的艺术作品。

里尔克在《关于艺术》中谈到:“艺术是一种生命见解,是终极目标的世界观。把艺术当作自己生命观的人便是艺术家,他是追求终极目标的人。”我想,当代的中国画是将大众带向可以净化心灵的乐园,还是带向粗俗不堪的泥沼,这似乎与艺术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个消费的时代里,去谈论艺术被金钱奴役和绑架似乎是一个愚不可及的问题,但关于这一点,就像某些作品传达的气息一样显得荒诞和诡异。当代中国画文化内涵的缺失和核心价值观的错位,也是老生常谈,但这也许正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应该真正去探求并付诸实践去改变的问题。在“信仰缺失”的当下,修复信仰传达人文价值,不断地去完成艺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佛法强调“即心即佛”,这里的“佛”不是简单的特指释迦文佛或是阿弥陀佛,而是直指我们每个人心中皆有的大光明藏,即妙明真心。当我们回归这一迷失的本体,并以一种正能量:真、善、美的形式传播于众生,那“我”即是“佛”。艺术创作的至高精神追求亦是如此,其创作本身就是传播这种精神核心的最佳途径,在《华严经·觉林菩萨偈》中也明确为世人开示了这一点。当然,画“菩萨像”的艺术作品能否传达佛法的教义和宇宙智慧,就另当别论了,就像画农民工也未必就能表达人文关怀一样。所以,在这里我强调的是,艺术创作是更为直接传达探索人类终极意义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并非是选择载体可以完成的,这一定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精神层面上孜孜以求的结果。如果当代中国画创作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宣扬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艺术作品”为指导方针,也是很妙的,因为这句话适用于各个时期。

幻中取幻,心灵之微妙难以捕捉,艺术创作灵感亦是瞬间即逝,尽管如此,一个有觉悟的画家,终能借助艺术引燃共同的正能量。尤其在今天,具有正能量的艺术作品,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对生命内涵有更高的提炼和再现,并能不断地切近宇宙生命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