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资管新规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为银行打开了一个发展业务的新方向,即允许银行成立资管子公司。近日,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相继发布公告,拟出资设立资管子公司。不过,银行在探索设立资管子公司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银行扎堆布局
银行资管业务正在面临模式的重大转换。据4月27日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规定,资管产品资产由具有托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独立托管,并设置至2020年底的过渡期用以整顿存量业务。过渡期后,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该商业银行可以托管子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
5月31日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欲出资80亿元设立全资资管子公司,6月1日光大银行也发公告称,拟出资不超过50亿元,全资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
据统计,截至目前,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已公告设立资管子公司计划,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也拟开展资管业务事业部制改革,准备设立资管子公司。根据资管新规推算,目前有27家具备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可申请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
成立途中困难重重
由于客户资源、网点布局、综合实力等方面均属于行业佼佼者,银行系资管子公司发展前景可观。但目前监管机构对资管子公司的相关细则尚未出台,因此尚未有银行资管子公司的设立申请获批。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系资管子公司何时获得审批,需要等待后续监管部门制定合适的实施细则,银行需与监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以争取早日挂牌。而作为五家国有大行中首申的交行,申请时间点比较合适,本身也有代表性,有望实现第一批获批。
银行系资管子公司的具体定位也处于监管考量之中。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后续27家具备基金托管资质的银行,需要成立的资管子公司与公募基金几乎无差异,尤其是已经有公募基金牌照的14家银行,这些银行如果想申请资管子公司,就面临一个问题——发行的产品与自己旗下的公募基金几乎一致,但是分别属于银保监会、证监会监管,该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待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响应监管细则,银行在探索设立资管子公司过程中仍有许多其他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投资端、产品端所面临独立的资管系统建设和资管产品转型也是业内关注点之一。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分析道,在当前强监管的市场环境和背景下,资管产品的合规是首位的,如何加强资管产品的合规性也是银行系资管公司的工作重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提示,从资金端的来源来看,银行可以发一些公募和私募的产品。对一般或者合格的投资者,根据不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对风险和收益的不同需求再来量身定制适合的资管产品。
未来资管业务格局将重塑
尽管银行系资管子公司的成立各方面有待考量,但业内对银行系资管子公司仍持看好态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李虹含表示,随着银行系资管子公司的陆续设立,发行资管产品足以实现表内外风险隔离的目标,表外风险向表内传染的途径被隔离,银行资管将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
同时温彬表示,资管子公司成立之后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专业化的优势,方便建立更优越的客户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包括投资能力以及投资风险控制),更加专业、高效地去经营并真正体现理财本质。
而随着更多银行系资产管理子公司入局,资管业务将迎来行业格局重塑,作为大资管行业至关重要的部分,银行或可与公募基金、券商、保险等非银机构在直接融资市场进行竞争。
黄志龙进一步指出,银行的优势在于客户资源优势巨大,无论是企业类客户还是个人客户,资产增值的意愿较强,资管产品的需求十分大,而此前银行系利用这些客户资源,为其他非银金融机构代销大量资管产品,现在可直接面向客户销售本银行的资管产品。当然,银行资管公司的短板在于对产品的设计、人才储备等方面仍有不足,对于不同资管产品的风险定价能力可能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实习记者 朱沛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