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典藏

沃兴华书法展停办背后的审美之争

出处: 作者: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 网编:王巍 2018-05-17

    

沃兴华两种书体作品(局部)

原定于5月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形势与构成——沃兴华书法展”临时停办,此消息引发业界极大关注。沃兴华是复旦大学教授、书法家,因独特的书法风格,业界对他的评价呈现两极化:一方面他被很多人称为“丑书”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饱受质疑;另一方面,有人称赞他是当代很有探索精神的书法家。而对于此次展览的停办原因,众说纷纭,背后是人们对于“丑书”艺术性的争论,是一次书法界审美立场的交锋。

一场停办的书法展

4月26日,四川省书法家网发布消息,由于四川省博物馆展厅档期原因,原定于5月展出的沃兴华个展暂不举办。艺术家沃兴华本人也接连两次发表声明,为展览的取消致歉,并未解释停展原因。为此,北京商报记者近日通过电话联系了四川省博物院外联部,相关负责人员表示:“川博未与艺术家签订过展览协议,也未就展览达成过约定。”截至记者采访时止,馆方表示与艺术家并无新的接洽和沟通。

虽然机构方面已发声,但有许多业界人士仍将展览叫停归因为展览内容“丑书”不被接受。一个简单的停展事件,已经发酵成为一场关于“丑书”价值的争论,被视为书法界的年度事件之一。“丑书”的实践者、支持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办公室主任、书法家曾翔以创作行动表达了对展览取消的惋惜——他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一口气刻了100方“沃展叫停”四字的陶印。《中国书法全集》主编、书法家刘正成也对沃兴华的创作面貌表示认可:“沃兴华是一个严肃的富于创造革新精神的书法家和学者,以全副热情和多种面貌的精品力作准备奉献给蜀中书坛,没想到刚刚发了一个预告就夭折了。”

然而,对于将汉字结构瓦解得支离破碎的创作,大众及传统书法界多半不买账。媒体人侯勇表示,在展讯放出时,他经各个平台转载后,紧跟其后有很多负面评论。据侯勇称,甚至有地方书协的工作人员为此与他沟通,要求删除展讯。书法家张志国表示,“打着创新的名号把书法变成一种多数人无法接受的行为,明显是不对的”。这种声音是许多反对者的共识。

艺术审美引发的美丑之争

针对“丑书”这一概念,艺评人王晶晶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丑书’也被称做‘民工体’书法,可能是人们对于书坛乱象的一种形容,也可能是对一种标新立异创作的定义”。对江湖书法“丑行”的批判是无可厚非的,而沃兴华书展引发的丑书之争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据了解,沃兴华有着50年的书法创作经历,曾担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身兼复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史类教授。他的书法作品屡次获国内外的书展大奖,被国内外多家文博机构收藏,个人也多次举办书法展。在一众为沃兴华“丑书”正名的评论声中,透过其背于传统的创作,看到其传统功力是一派观点。书法家杨再春表示:“我理解曾翔与沃兴华二位,传统书法功底相当深厚。他们在传统书法中度过了几十年,不想在传统中爬行……总想尝试一下古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有支持者罗列了沃兴华曾经临摹的《爨宝子碑》、《韭花帖》、《寒食诗帖》等临作,认为其笔法深得古意,“丑书”是有意为之,不能轻易否定。

在业界人士看来,沃兴华的备受争议是因为笔下美与丑的面貌走向两个极端。“确实很多人都不喜欢沃兴华的书作。尤其是上世纪他还是一个遵守传统的、受人尊敬的书法家。到了本世纪初他的作品就受到世人诟病。”主流身份的离经叛道成为停展引发舌战的焦点。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梅墨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多元化的时代,书法家有各自独特的审美追求无可厚非,但是一旦把艺术创作公诸社会,在官方机构或公共场所展出,艺术家就应该有对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的考量。身为主流身份,可能还需兼顾在社会中倡导什么、鼓励什么的问题”。

“丑书”能否等同于创新

关于沃兴华“丑书”的争论,也与书法评判标准与发展方向相关。“丑书代表着艺术家的探索创新”、“看不懂丑书是因为大众审美不够”的声音在沃兴华展览宣布停办后成为一股论调。对此,梅墨生认为不能简单下定论:“创新和创造是艺术的一种偏执,多年来我们把创新创造喊得太响,理解得太容易了。把不同于前人的创作都叫创新,那创新未免太轻率了。”

近年来,“丑书”问题一直是书坛常见的议题,甚至也有比“丑书”走得更远的艺术行为。但从历史角度看,“丑书”一直没有形成潮流。据杨再春介绍,“徐谓乱如麻的草书、郑板桥碎石铺街的书法、王铎连绵不断的草书,都是有突出个性的书法,在书法史上也留下了一笔”。梅墨生指出,“一些在后人看来丑和拙的表现,并没有形成过艺术家创作的主体或主导,这在过去如此,我想在今天也是如此”。

谈及丑书之争折射出的书法发展方向问题,张志国认为,美与打动人心应该一以贯之。“书法还有很多发展的可能。在我看来,夏湘平将隶书书体加以创造,形成独具一格带有草书韵味的‘夏隶’,就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北京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数位书法专业学生,有人表示:“丑书的尝试脱离了汉字的基本规则,追求的是平面效果。与其说是书法创作,更像是图形艺术,偏向当代艺术的领域。我的专业是书法,在学习中还是以临帖为主,不会在这方面求新。”也有人表示愿意尝试:“书法创作容易流俗,采用一些拙稚的手法也是一种路子。”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