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财经 > 理财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启动增资竞赛

出处:理财周刊 作者:记者 刘双霞 网编:尹文武 2018-05-02

C2018-05-03理财周刊2版01s001

随着持牌消费金融近两年业绩猛增,增资需求也愈发凸显。北京商报记者关注到,近期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密集增资。在密集增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消费金融行业参与者竞争能力的“此消彼长”。在分析人士看来,消费金融行业将在今年迎来一番洗牌。

持牌系密集增资

4月27日,上市公司重庆百货发布公告称,拟出资约6.33亿元,认购5.657亿股参与马上消费金融本轮融资。不久前,马上消费金融方面表示,因发展需要,拟进行第三轮融资。本轮计划融资约20.04亿元,增资后马上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40亿元。

4月中旬,中银香港发布公告,中银香港旗下中银信用卡公司向中银消费金融按股权比例增资约4.331亿元人民币,按此换算,中银消费金融此次增资额达35亿元,注册资本从8.89亿元变更为43.89亿元。另外,在今年1月,中邮消费金融增资20亿元获批,中邮消费注册资本金由10亿元增加至30亿元。3月,中原消费金融获批增资,注册资本金由5亿元变更为8亿元。

事实上,从去年12月开始,消费金融公司的增资潮就已开启。其中,兴业银行对兴业消费金融按持股比例增资1.32亿元,增资后兴业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7亿元。捷信消费金融增加注册资本10亿元的申请获得天津银监局批准,至此,捷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增至80亿元。

易观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消费金融公司已达5家。不过,按照目前各公司披露的增资计划,这一数字将很快被刷新。

强监管下牌照红利凸显

在分析人士看来,持牌消费金融近两年业绩猛增,出现了增资的需求,此外,监管对于类金融机构的杠杆监管加强,也引发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密集增资行为。

业绩层面,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业绩爆发。去年,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等“领头羊”公司进入净利润“10亿元俱乐部”,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更是暴增88倍成为业绩黑马。苏宁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等公司则实现扭亏为盈。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表示,近年消费金融业务处于高速增长期,出现了资本金规模无法支持其业务规模高速增长的状况,故出现了“增资潮”。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规模受制于其资本金的规模,包括资本充足率不低于银保监会有关监管要求;同业拆入资金余额不高于资本净额的100%;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此外,在分析人士看来,自去年监管对现金贷等业务开启严厉整顿后,消费金融行业不断规范和成熟,牌照优势凸显。去年12月1日,监管机构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要求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才可经营放贷业务,同时开展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易观分析师王蓬博表示,根据监管要求,能够直接开展放贷业务的包括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等,《通知》进一步规范了行业参与者的范围,令牌照价值凸显,不具备放贷资质的机构被迫退出市场。

行业迎来洗牌

不过,分析人士也提醒,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应关注业绩快速增长带来的坏账率升高、暴力催收等业务风险和合规风险。陈嘉宁表示,高速增长可能会存在风险,一方面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将是对其能力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包括风控模型、运营管理能力、贷前审核、贷后催收能力;另一方面,从市场方面,竞争也加剧,客群的争夺可能导致企业的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持牌消费金融增资也与杠杆要求有关。在他看来,增资有两个用途,一是发挥牌照优势,尽快抢占市场,做大做强;二是弥补资本金不足,降低杠杆率,防控风险的同时合规发展。

“现金贷监管升级对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陈嘉宁指出,对于未获牌照机构,当前也有其他的一些牌照或者渠道可以从事消费金融业务,包括消费类信托、互联网小贷、银行助贷、银行信用卡等方案。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诸多牌照和渠道之一,也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

不过,在王蓬博看来,今年消费金融行业步入洗牌期,风控和合规成本将大大提高,多头接待等现象将得到遏制,消费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和营销成本也将进一步升高。在行业利率受控、服务费受限的前提下,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成为必然,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能够掌控场景的机构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北京商报记者 刘双霞/文 CFP/图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