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失业率终于来了。“就业才是经济的‘晴雨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年来曾多次公开表达这一观点。然而,直接体现就业情况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统计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使这项数据每每发布都会受到质疑。因此,调查失业率就成为了李克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关键词。四年前,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明确,我国将适时发布调查失业率。今年3月,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李克强更明确将调查失业率作为年度预期目标提出。4月17日,国家统计局首次正式发布了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1-3月分别为5%、5%和5.1%,同比收窄0.1%-0.4%。
失业走低 就业旺盛
今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控制在5.5%以内。而本次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1-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5%和5.1%,分别比上年同月下降0.2个、0.4个和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4.9%、4.8%和4.9%,分别比上年同月下降0.1个、0.2个和0.1个百分点。同日,国家发改委也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30万人,3月单月新增154万人,同比多增8万人。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整体来看,一季度,随着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市场用工需求旺盛,吸纳就业能力较强。据人社部对部分省份调查,2月企业用工需求同比增长10%以上。春节后,员工返岗率平均在90%以上。据互联网招聘企业58同城监测,3月企业招聘需求环比、同比分别增长50.4%、64.9%,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行业招聘需求环比、同比增长均超过40%。
与此同时,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平稳,截至4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13个省份毕业生签约率同比上升,其中贵州、内蒙古、广东等地增幅超过5个百分点。农民工就业形势好于去年同期,3月全国城镇本地、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4.1%、4.97%,同比分别下降0.11个和0.03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3万人,同比增加2万人。
“神秘”的调查失业率
数据本身固然重要,但在业内看来,我国完成了失业率从登记到调查这一步的改革,实现了调查失业率“脱敏”意义更为深远。
长期以来,中国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衡量失业情况,而调查失业率相对则“神秘”得多。“由于城镇失业登记率统计的是符合一定条件,且自愿主动前往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失业者,因此,在我国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难以全面反映失业状况。”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
有专家直言,实际上,我国常年实施登记失业率与此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那个年代,分配工作再普遍不过,每个适龄劳动人口是否有工作,政府部门都了如指掌;人们在获得工作前,必须先登记并由组织统一安排,所以登记失业率还算能够准确反映真实失业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调查失业率是指通过劳动力调查或相关抽样调查推算得到的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其中,就业人口是指16周岁及以上,在调查参考期内(通常指调查时点前一周),为了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工作了至少1小时的人,也包括休假、临时停工等在职但未工作的人口。失业人口是指16周岁及以上,没有工作但近3个月在积极寻找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作能够在2周内开始工作的人。
“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范围是城镇常住人口,既包括城镇本地人口,也包括外来的常住人口,如从农村转移至城镇的人口,它不要求失业登记,也不限定户籍、工作经历等条件。从调查方法来看,调查失业率是通过对住户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失业率数据。”宁吉喆介绍,调查失业率在全面、准确、及时反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状况、服务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方面必不可少;登记失业率在政府制定出台就业政策、提供精准就业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精准改革的依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道理,也是我国政府长期坚持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而对于经济学界来说,就业也是观察民生的重要窗口。“虚低”的失业率或“虚高”的就业率,不仅会对政府的经济决策造成误导,而且会阻碍民生问题的解决。
宁吉喆也表示,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调查失业率作为与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并行的四大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对监测宏观经济运行和反映就业失业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湘泉看来,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核心指标,一般来讲,失业率上升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失业者增加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经济增长动力也将减弱。因此,各国政府历来都把失业率作为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劳动力市场景气程度,进而出台或调整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经济学理论中,劳动年龄人口可以按照就业状况分为三类:即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以失业人口为例,他们既可通过就职而转化就业者,也可通过退出劳动力市场而转化为非劳动力。究竟如何转化,往往与社会保障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曾湘泉建议,失业率要更加准确及时地反映劳动力市场变化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仅要积极收集就业和失业的信息数据,并及时加以公布;还需要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失业率统计和分类的经验,在公布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工资、工时等就业质量指标,更加客观全面地分析劳动力市场整体走向和变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