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燕京书画

梅墨生:小品画中的大学问

出处:燕京书画周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 网编:王巍 2018-03-29

  

编者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艺术圈起起伏伏,从艺术创作到商业市场,有高峰、有低潮,有认同、有争议。作为艺术品的创作者,艺术家作品及创作状态不可回避地处于关注的中心,与此同时,围绕在艺术家周围的画廊、拍卖、媒体等机构,共同勾画出当下艺术圈的生存状态。对于艺术现象,每个人角度不同、位置不同,认知也会不同。

小品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也越来越常见于当下各个艺术机构的展览中。与宏篇叙事的大尺幅主题创作不同,册页、扇面是在方寸间凝聚着艺术家的创作。 在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梅墨生看来,小品画的创作有其特殊难度,也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随着艺术市场的变化,小而精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追捧。

北京商报:什么是小品画?在画史上的由来?

梅墨生:今天所说的小品画含义较广,大概尺幅不超过两平尺的可以算做小品。在佛经中,短的文字早期被称为小品,所以小品画的概念与佛教的传入有关。大尺幅作品是一种宏大叙事,而小品画可能是一个主题、一个景物、一个事物或者一个小情节,尺幅相对较小。主题比较明确,风格比较简约。

宋代之后,元明清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册页、扇面,尤其是册页,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文人画家常有雅集,册页形式也体现了多位画家的合作,你画一开,我画一开。现在拍卖上很常见上海十个画家,或北京多个画家合作的册页集子,大家风格不一,各有各的面貌。现在拍场上还有“镜芯”,是现代产品,应该是在接受西方的装画形式、陈列方式后出现的。

北京商报:创作小品画有着怎样的难度?衡量好坏的标准是怎样的?

梅墨生:我的长辈曾说过,中国画中最难画的就是长卷和册页。长卷难在布局和构图,而传统观点认为,册页难在要一开一个面貌,一开一个风格,至少是一开一个主题。册页创作必须要富于变化,没有生活积累和技术的全面性,在册页绘制上就捉襟见肘了。像陆俨少这样的传统型画家就长于画册页,他有全面的多种风格的笔墨表现技术,也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艺术积淀。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家能画多幅册页,可以说是一种炫技了。陆俨少曾经就画过杜甫诗意册百开,早期风格细腻,晚年苍茫浑厚。

衡量画的好坏有共通性,无论尺幅大小,要看构图、章法、造型、设色、立意等等,中国画还更强调意境、气息、格调。不论大小作品,都应该以此为追求,都应该有完整性。

北京商报:历来有哪些擅长小幅创作的名家?

梅墨生:南宋时期,马远、刘松年,还有一些无名氏画了很多好的小品。元代的赵孟頫偶尔有小品,明代就较多了,吴镇有一些竹子的册页很精彩。沈周、文征明、徐渭、龚贤、八大,都是册页、手卷高手。这个时候折扇也大量出现。有一些书法名家也爱画一些小品。清末民初出现了一批人物,比如赵之谦、吴昌硕都很厉害。近现代名家中,黄宾虹、齐白石是大画较少,小品较多。黄宾虹的创作大多都是一三尺,这可能也是受制于他们的创作条件和社会需求。陆俨少、潘天寿、李苦禅、陈少梅、陈师曾的小品都很多。20世纪,西方绘画的介入影响到了一些艺术家。比如林风眠,喜欢中幅的斗方创作;陈子庄,几乎都是小作品。这一时期很多画家基本上都是传统为主,兼有西方因素。

北京商报:价值与尺幅的关系,您如何看待书画以平尺论价这一行规?

梅墨生:在郑板桥的时代已经有了润格。到了清末民初,大家都自定润格,或者请有名的人帮着定,以平尺论价成为了基本的方式。虽然不是完全合理,但也没有别的依据,算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现在市场也不单论平尺,比如齐白石,一平尺精彩的可以卖到几百万元,但是普通之作也许就很便宜。现在大家可能已经有一个共识,平常的作品就以尺幅来论价,特殊的、精彩的就无法这么衡量。齐白石当年一只小苍蝇,不到一平尺也卖了十几万元。所以人们现在不单看平尺,要看精不精,看品相、看题材,还要看这是画家哪个年龄段的作品等等。作品价值与尺幅有关,但也不能光看尺幅。

北京商报:小幅作品是否正在成为收藏热点?

梅墨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小品画就非常流行。那时候流行用西式装镜框的方式展示中国画,小品也受欢迎。平民百姓自那时开始收藏书画,小品价格适中,也适宜室内悬挂。这也与日本艺术风气的影响有关,精致小巧一度备受喜爱。与小品画不同,鸿篇巨制往往是为特殊场合专门定制的,如机场壁画、地铁壁画、宾馆绘画等。

近年来,在市场环境火热的环境下,应酬之作也应运而生,小品画的走俏也与此相关。为了人情,画家需要拿出一张作品送人,随手拈来的小尺幅作品成为普遍的现象。伴随着艺术市场热度的退去,人们开始着重关注作品本身精彩与否,越发意识到作品好坏与作品大小并无直接关系。例如黄宾虹的一些精品,就只有一两尺,也受到大家追捧。如何在尺幅之间体现修养和水平也是很考验艺术家的。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