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上市银行正上演新一轮“补血”行动, 3月12日,农行抛出千亿元再融资预案轰动资本市场,若农行该定增预案最终实施,将刷新A股史上最大规模定增纪录。事实上,随着银监会资本新规过渡期安排时间节点的临近,上市银行谋求融资需求愈发高涨,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3日,今年以来共有8家商业银行发布融资计划公告,合计融资规模2155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粗放型高资本消耗业务占比过大成为银行资本金承压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银行还需探索创新路径减轻资本金压力。
集中融资补血
近期,农业银行发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该行千亿级定增发行计划随之浮出水面。据悉,农行拟发行不超过274.73亿股A股,募集资金不超过1000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募集资金规模以经相关监管机构最终核准的发行方案为准。
在定增对象上,分别为汇金公司、 财政部、中国烟草总公司、上海海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维资本、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北省公司、新华保险等7家。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农业银行外,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开启“花样”补血模式,从发行规模来看,建设银行以不超过600亿元优先股发行规模受到市场关注,此外,宁波银行年内发行金融债券300亿元,民生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券150亿元,吴江农商行、无锡农商行、江阴农商行、常熟农商行等地方性银行募集规模相对较小,基本在20亿-30亿元之间。
从发行方式来看,可转债成为小银行融资“重头戏”,如无锡农商行、江阴农商行、常熟农商行、吴江农商行均选择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融资需求,对于地方性银行选择此类型进行补血的原因,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可转债在市场融资管理方面受鼓励,限制相对较少,同时在会计处理上余地相对大一些,因此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吕随启进一步表示,可转债的优势还在于成本较低,经营好的话还可以由债权转化为股权,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
资本金承压
2018年是资本新规落地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迎大考。按照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于2018年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5%,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2018年底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别为7.5%、8.5%和10.5%。 不过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部分商业银行资本金压力随着考核时间节点的临近而不断加大。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数据发现,五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目前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17年9月底,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农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88%、12.84%、11.15%、10.76%、10.58%;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4%、12.99%、12.02%、11.84%、11.23%;资本充足率则分别为14.67%、14.67%、13.87%、13.98%、13.4%。
除了大型上市银行外,部分小型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面临压力。例如,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北京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7.9%;江苏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为8.63%,从资本充足率指标来看,江苏银行去年三季度末资本充足率仅有10.95%,是惟一一家不足11%的商业银行。
加上2017年以来,监管层加强影子银行表外资产回归表内,受资本充足率指标限制,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进一步上升。
银行多样化创新路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过于粗放,高资本消耗业务占比大,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资本充足率走低,对于银行来说,业务转型已成为避不开的话题。
谈及商业银行转型方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应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减少对资本的消耗,赚取中间业务。同时开展一些资本占用较低的业务,比如投资利率债、开展贸易结算等。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认为,面对资本金压力,商业银行出路有二:一方面,表内资产扩张面临越来越大的补充资本压力,依靠表内资产扩张的粗放经营方式不可持续,耗费资本量太大,商业银行应该自觉压缩信贷资产扩张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银行业需要加快业务转型,发展金融市场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以调整利润结构。商业银行还是继续要加强存款业务,加强综合金融服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更主要的还是加强经营、控制成本。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总体来说就是大力发展轻资本业务,向轻资本化转型。更多的增加非利息收入的零售业务,除了零售资产业务之外,也要致力于依靠服务来获得收入,这些业务对资本压力就很小。
北京商报记者 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