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典藏

李呈刚:书法诠释素朴之美

出处: 作者:记者 隋永刚 网编:王巍 2018-03-08

  

李呈刚

北京人。现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杨广馨入室弟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通州区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通州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典书画院会员。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早年跟随艺术大师范曾弟子郝德利学习素描和国画,多年来一直潜心学习,吸取众家之长,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貌。

  

《王维·山居秋暝》

  

《杜牧·山行》

  

《苏轼·题西林壁》 

李呈刚幼承家学,书法功底深厚,其创作奔放自由,法度严谨,厚重而不失飘逸,灵动而不失庄严。他注重吸收历代各家各派之所长,无论是作品的题材、构想、章法意境等诸方面,均能多方接纳,为我所用。近些年,他将书法意境的延伸和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赋予以历史素朴和内涵,由此开拓了一种书法新气象。

李呈刚性格平易近人,为人淳朴友善。他生性好学,一生仰慕书法,几度春秋,默默苦练。这种执着源自于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痴爱,是他内心情感的抒发。李呈刚的创作直抒胸臆,无论何时何地,素纸铺展开来,浓蘸笔墨,下笔如行云流水,神采飞扬,笔锋上下游动,左右擒纵,点画无一处含糊懈怠,法度尽在他的指腕之间。那流畅的线条、清秀美观的墨迹氤氲满纸,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书法艺术的魅力、神韵展示得酣畅淋漓、熠熠有神。他说:“书法的写与法、笔与墨将中国文化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它的种种笔法如人的坐卧、行立、揖让、颠伏,各尽意态,但它们既相互矛盾又彼此映衬协调。”通过这种不同节奏感的书写表达,李呈刚的书法作品生动、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中国的书法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一个载体,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李呈刚表示,书法几千年来一直在见证着文化的发展传承。从历代的名爵公卿到如今的学者文人,都将其看做是一种至高的艺术追求,他们用各自的点、画书写经营来阐述对书法艺术和历史人生的理解。“书法的魅力在于它形、音、义的结合,从甲骨文、篆文、隶书到我们今天使用的简体汉字,每一个文字,我们的古人都赋予了它生活的寓意,这是民族文化、历史的书写呈现。”

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做学问如此,写书作画同样需要广袤的视野、深厚的学养。李呈刚说:“书法到一定程度就是在书写文化、书写内在修养。书法的技巧通过平时的书写训练是可以达到的,但作为书法艺术最终追求的意境和神韵,则不仅需要客观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学养,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因此,除了平时的书法学习,李呈刚喜欢将历代古诗词曲融入到创作中,他说诗词、书法历来被看做是一体的,“好的诗词作品,会给人无限的联想,产生美的意境。诗词只有通过书法才能把它的内涵呈献给欣赏者。从唐宋开始,书家开始重视诗词和书法的创作结合。宋代文学大家赵孟頫的《前赤壁赋》,气势苍劲雄浑、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劲流畅,一如他豪放、俊逸的文风,把文的内容、书的形式结合得浑然天成。书法只有被赋予文化内涵,它的艺术魅力才能千古流传”。

如今,李呈刚将创作的大量精力放在了书法的现实创作中。“人的生活离不开历史,人类的精神生活更需要历史。书法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重要精神活动方式,传承和发展着中国的历史文明,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饱含的爱国情感,在千年之后仍然让我们心潮澎湃。艺术家只有时时关注生活、关注历史,听从自我心灵的呼唤,才能体悟到中国几千年书法的真谛。”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