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文化创意

叫座不叫好的《舌尖3》

出处:文化创意产业周刊 作者:记者 卢扬 郑蕊/ 网编:尹文武 2018-03-02

作为一部拥有较强IP影响力的纪录片,相隔上一季四年、历时10个月拍摄、总招商额超2亿元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自开播前就备受关注,并于2月26日正式播出最后一集内容。但在该作品热度居高不下的同时,不少观众对其内容制作却并不买账,口碑与前两季的高分评价形成鲜明反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叫座不叫好?

a4

高收视与低口碑

自2月19日起,《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正式播出,并延续了前两季的高收视率,其中前两天排名同时段全国所有节目首位,据索福瑞数据显示,《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前三集节目收视率均超过2%,其中第三集“宴”收视率高达2.23%。与此同时,该节目的网络播放量也持续上升,并在四天内实现网络视频点击量突破1亿。截至北京商报记者发稿时,《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仅在爱奇艺一个平台上就已有7349.3万的播放量。

但与高热度形成反差的是,观众对于本季节目却显得并不买账,自开播以来,各种争议的声音就从未停歇。据豆瓣评分显示,目前《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仅获得4.0分,与第一季9.3分和第二季的8.4分相比,第三季只是前两集评分的一半。且仔细对比三季节目的评分可以发现,第一季和第二季节目只有0.2%和1.7%的用户给予一星,但第三季却有44.4%的用户以一星作为评价,同时五星评价的占比只有5.3%,与前两季的评分完全颠倒过来。

内容制作遭诟病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呈现出来的争议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并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从观众的反馈来看,之所以对节目不买账主要是认为内容制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其中观众宋女士认为,“与前两季相比,第三季故事大于食物,且广告色彩较为浓重”。而对于第三季争议最大的则是内容的严谨度,比如“饺子馅需要顺时针搅拌,否则会破坏蛋白质”等介绍让部分观众感觉节目充满玄学。而第四集涵盖了不少中医中药内容,也有从业者及学者表示,提及的部分中药虽然对相关症状有效果,但本身也存在毒性等问题,不能随便使用。

其实为了拍摄该季节目,摄制组也下了一番功夫,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拍摄地点多达115处,调研采访人物300多人,拍摄美食达400多种。面对质疑,导演组也进行了回应。总导演刘鸿彦表示,新一季的主题是希望在呈现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基础上,增加美食的文化感和历史感,因此导演组通过大量前期调研、学术研讨,对中国菜肴的前世今生进行了溯源。此外《舌尖上的中国》官方微信号也发文称,“由于前两季带来的现象级传播效果,时隔四年才面世的第三季免不了被拿来与前两季进行对比。出于思维惯性和审美惯性,难免有不少观众对第三季的创新之举一时无法接受”。

切忌浅尝辄止

对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业内人士也有自己的观点。在资深纪录片制作人陈钦看来,“第三季有些内容不够严谨,可能与撰稿采信的专家认知水平有关系,特别是涉及传统人文方面,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国学大家做节目顾问。目前传统文化学术界鱼龙混杂,能否找到真正的国学大家,需要撰稿编导自己首先对相关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深入的研究学习”。

作为曾多次创造收视热潮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于整个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仍是不可忽视的,不仅让纪录片迅速被更多观众接受,还让纪录片在商业上实现更高价值,其中第三季冠名广告首次跻身亿元俱乐部。对于这样一部系列纪录片,无论是观众还是从业者均希望《舌尖上的中国》能走得更远。

陈钦认为,在制作周期如此短的情况下,制作出现在的作品已为不易,其中一些勇敢的创新可圈可点,有争议不能说明作品不好,只能说明作品可能不是最好,特别是盛名之下,观众预期高,“未来《舌尖上的中国》若继续做下去,应该专注于传统美食与中华传统24节气的无缝衔接,而不是浅尝辄止,毕竟纪录片是有使命的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郑蕊/文 宋媛媛/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