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典藏

头衔不再是艺术家的“点金术”

出处: 作者: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 网编:王巍 2018-03-01

C2018-03-02中国当代艺术1版01s001

2015年至今,当代书画市场已经历经了三年低谷。随着送礼市场的萎缩,看头衔定价钱的情形日渐式微,尽管艺术家的身份仍然是衡量艺术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但已不再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业界人士看来,炒作艺术家头衔的大环境正在消失,居高难下的作品价格也让藏家更加趋于理性,用作品赢得市场的青睐成为大趋势。与此同时,随着新一代艺术家高水准的作品介入,大量名头胜于作品的艺术家必然会被挤向市场的边缘。

“靠耳朵买画”

在2014年的媒体报道中,书画家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全国约有50万人,仅书协美协就拥有各级会员万余人。另有数据显示,各省的书协主席、副主席,大约1/3是有一定职务的工作人员。艺术家人数众多、靠职务吃香是当时业内呈现的显著特征。

2015年起,书画市场的低迷期到来。谈及从业人数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韩朝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艺术家的人数近年来似乎有缩减的趋势。“以前市场比较活跃,销售渠道较多,现在大家知道市场不大好,艺术从业者中有的转行,有的告诫周围人不要再从事这一行当。”

身在北京宋庄的艺术家邹析伶也感觉到了艺术圈的冷静。“2015年之前,扎堆北京的艺术家较多。伴随着市场的大浪淘沙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能感到这个春节过后,宋庄的艺术家少了很多。”

市场的由热到冷,在业界人士眼中更多是积极的信号。大家普遍认为,过去泡沫式的繁荣建立在礼品市场的基础上,是盲目和缺乏理性的。艺评家齐建秋指出:“2010-2013年,一些有着耀眼头衔,或担任一些职务的艺术家在礼品市场供需剧增的时候,画了很多缺乏技术含量的作品,附庸市场需要,把艺术变成商业化行为。”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是,艺术家作品着墨不多,简历却越写越长。有职务者着力强调其头衔,无职务的艺术家则想方设法为自己冠上一些看似响亮的名头。于是,世界金奖艺术家、院士头衔、某某艺术顾问、某某会员会长等名号让人眼花缭乱。买画者不看作品本身,仅听名头是否叫得响,可以说是在一个“靠耳朵买画”的虚假繁荣之中。

送礼市场的火热,在业界人士眼中,既是有史以来市场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齐建秋认为,丰厚的收入虽然让艺术家有了持续创作的基础,但也“惯坏了”一些人。这种优势在2015年之后随着大环境发生改变,“一些主流艺术家开始走向低调,在创作和活动参与时都有所斟酌。”

理性看待头衔

有圈内人分享了一个荒诞但真实的旧闻:“湖南省一个功力扎实的书法家在笔会上得到一个藏家的青睐,该藏家原打算以5000元一平尺的价格收藏其作品,当得知这位书法家不是中国书协会员时,立马改口只肯出500元。”

在艺术家邹析伶看来,纯为头衔出价的现象已经成为过去式。“过去市场比较好的时候,大家对于头衔带来的光环比较关注。现在周边的艺术家几乎没有人刻意追求这点而忽视创作。即便是一些高校或者是画院中有职务的艺术家,也会走出来,学习一些东西。”买家方面也体现出了这样的转变,“沟通时,他们不再上来就问艺术家是谁,而只是看作品,对作品提出问题。现在最明显的一点是,无论是官方还是个人,普遍比较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感言,关注作品的由来,而非艺术家简历。这一现象从2017年开始比较明显”。

市场调整之后,对于头衔之于艺术家也有矫枉过正的声音出现。在一些高校、画院任职的画家时常受到更多的非议,似乎名头大就必然是虚名。齐建秋对当下这些主流画家的创作持认可态度:“近两年,如国家画院、艺术研究院、清华美院等机构,调入的画家水平是很高的。他们大多有学院背景,功力扎实。”

在过热的市场中,名头大的艺术家一度占据市场绝对话语权,而当下,不同社会地位、身份的艺术家凭借作品步入到平分秋色、旗鼓相当的阶段。

市场归于理性的背景下,业界人士也呼吁对艺术家名正言顺的头衔、职务有客观的认知。“两个画家要是水准相当,人们多半还是会倾向于带有职务和头衔的艺术家,这也是合理的考虑。”邹析伶和齐建秋不约而同地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用作品说话

在韩朝看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用作品说话的时代正在来临。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有部分名头胜于作品的艺术家处在居高难下的位置,或将很快被市场淘汰。

齐建秋指出,“过去有些头衔响亮的艺术家,应酬之作也曾卖出高价。但是现在他们却无法放下‘身段’——降低价格,老藏家肯定不会接受,坚持高价,当今理性的市场也不会接受”。随着年龄的增长,面临去职或退休,这些人身上带有的光环在逐渐消失。如果再无出彩的创作,拥趸者自然会减少。

市场不等人,停步不前的艺术家很有可能成为艺术品市场历史上的过客。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创作实力,同时又是价格洼地的新艺术家在当下获得了更多的机遇。“江山代有才人出。年轻的新一代画家开始以高质量的作品介入,接地气的价格也很容易被书画的经营者、收藏者所接受。这股浪潮也必然将很多曾经主流的艺术家推向边缘。”齐建秋对于未来的艺术市场持有乐观的态度:头衔和价格决定论是反常的也是暂时的,将来的市场一定为艺术而喝彩。

韩朝也期待市场能回归一个合理的价位,既能激励艺术家创作、出精品,尊重艺术家的辛勤劳动成果,同时也避免过去那种虚高炒作。这样才能让艺术很好地发挥作用。

谈及未来哪些艺术家更具有市场前景,艺术家泰祥洲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艺术家,其作品的思想性、连续性和发展性是作品能否被承认的关键,未来市场也会提供给这些艺术家群体更多的机会。”从近几年与藏家群体接触的经验来看,泰祥洲感到藏家也更加专业化,“很多人在请专业顾问为其购买艺术品,专业顾问队伍的影响力会对艺术家群体变化显现出更多的市场反馈”。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文 贾丛丛/漫画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