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财经 > 保险

科技赋能 保险集成大数据反欺诈

出处:保险周刊 作者:记者 崔启斌 张弛 网编:王巍 2018-02-06

近几年,保险欺诈一直是风险防控的痛点。尽管监管部门对保险欺诈的防范与回击不遗余力,但在多种诱惑之下,假借保险名义或利用保险合同牟取非法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依然时有发生。近日,中国保险学会牵头成立“保险智能风控实验室”,致力于研究将科技与风控融合。实际上,反保险欺诈一直都是保险机构和中介公司、行业组织和监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保险智能风控实验室”是在金融壹账通“智能保险云”技术的支持下,全面开展保险反欺诈、反渗漏相关研究与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优势,为保险业欺诈风险的分析和预警监测提供支持。

所谓保险欺诈,是指假借保险名义或利用保险合同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主要包括保险金诈骗、非法经营保险业务欺诈和保险合同诈骗类欺诈行为等。通常而言,保险金诈骗行为,主要包括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故意造成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行为等。此类诈骗各大保险业务领域均有发生。

业内人士指出,欺诈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将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利润,对其财务的稳健性带来潜在风险。同时,也可能造成消费者和股东的信心减退,影响到单个保险公司乃至保险行业的声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保险欺诈手段也是越来越多样化,变得日益专业化、隐蔽化、高科技化。2017年,保监会相继公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反保险欺诈指引》等多项防范风险的文件,旨在通过制定制度从源头打击各种保险欺诈行为。

事实上,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保险欺诈更是限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全国中小财产保险公司联席会主任兼华安财险执行董事兼总裁童清看来,目前中小保险机构面临着理赔成本偏高、传统思维和做法无法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困难,也急切需要借助先进科技的力量进行破局。

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保险大数据中心主任赵占波也指出,利用大数据技术,保险行业可以突破当前的可保风险和不可保风险的界限,让原先无法承保的风险转变为可保风险,从而扩大保险行业的业务经营范围。

由此,“保险智能风控实验室”的成立有望成为解决保险业欺诈这一痛点的新突破口,助力行业打造覆盖保险业务全流程的智能风险防控体系,成为促进行业稳健发展的助推器。

据平安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介绍,金融壹账通积极将金融科技运用到保险领域。2017年9月,金融壹账通发布了“智能保险云”,推出了“智能认证”和“智能闪赔”两大产品,在理赔风险管控领域,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车险的反渗漏金额由30万元/日提升到1250万元/日,大幅度提升了风控能力,帮助财险在2017年节省19.6亿元;智能反欺诈减少覆盖同比提升23.26%。

而在保险欺诈案例较为集中的车险领域,保监会2015年12月制定了车险反欺诈数据规范,包括《车险反欺诈数据元》和对应的《车险反欺诈代码集》,以推动保险业运用信息技术防范保险欺诈风险,并要求各险企规范车险反欺诈数据采集工作,及时、准确采集并向全国车险信息平台填报相关数据。

事实上,四年前保险业已着手通过信息化手段防范欺诈行为。2014年,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主要业务是统一建设、运营和管理保险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保险经营管理数据,建立标准化、系统性的数据体系,为保险业发展和监管提供基础性的网络支持和信息服务。当年,全国车险信息完成大集中,35个省份车险数据实现统一管理。

2016年11月,中保信研发上线了全国车险反欺诈信息系统,这也是大数据应用于保险反欺诈的典型。据中保信披露,截至2017年12月底,共有65家财险公司累计登录系统50万余次,查询使用184万余次,月均查询量近16万次,最高月度查询超过21万次,累计助力保险公司有效止损1.17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