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典藏

张鹏:守望传统是当代美育的根基

出处: 作者: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 网编:王巍 2018-01-25

C2018-01-26中国当代艺术3版01s001

编者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艺术圈起起伏伏,从艺术创作到商业市场,有高峰、有低潮,有认同、有争议。作为艺术品的创作者,艺术家作品及创作状态不可回避地处于关注的中心,与此同时,围绕在艺术家们周围的画廊、拍卖、媒体等机构,共同勾画出当下艺术圈的生存状态。对于艺术现象,每个人角度不同、位置不同,认知也会不同。

2018年,对于院校美术专业发展来说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建校90年,中央美术学院迈入百年校庆。回望历史,自20世纪初兴建以来,中国现代美术院校已走过了100余年的路程。一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开启了人们对美育问题的深入思考。艺术史学者张鹏从教学经验出发,指出了当代院校美术人才培养重“技”而轻“道”的问题,他认为,美术教学中应注意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互动,探求新知,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中国的文史传统根脉,提倡对传统文化的守望和拓进。

北京商报:请您谈谈近年来院校美术专业的现状和当下美术教育存在怎样的问题?

张鹏:当前,美术专业学校和综合类大学美术专业的开设数量非常庞大,多数学院门类很齐全,从传统绘画到新兴各类艺术专业都有涉及。虽然规模大,招生广,但潜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我认为是缺少一种精神内核的弘扬和传承,也就是说现在的院校美术人才培养重“技”而轻“道”,当然,这也不只是美术专业的问题。这也和美术教育联系在一起了,我认为当前的美育需要突破学院的围墙,拓展到整个社会上去,是全民族的大问题。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也已过去100年,那种对美育精神的倡扬和尚美素质的培植就是面向全民族的。当时很多学人如康有为、滕固、朱启钤、金城等都很担心中国的近代博物馆、美术馆建设,呼吁为广大民众提供观看艺术的机构,在文博事业繁荣的今天,这些已经不再是美育的障碍,但公众对艺术的认知、接受和传播的能力还需要持续培育,不是几个院校美术史教师和理论家就能做的事情,需要全民动员,任重道远。前段时间网上很热的“故宫跑”和中国美术馆排长队看画等新闻,虽有炒作之嫌,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前大众对高雅艺术的亲近,这也是很好的事情。

北京商报:从学校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经验上看,学术与市场、继承与创新是怎样的关系?

张鹏:我在学校担任美术史和传统画论的课程,同时也有一些艺术产业领域的课,包括带研究生也是这两个方向的都有,所以我最近几年也不断思考“学术与市场”的关系。我觉得,这两者不是二元对立的,艺术史研究绝对是艺术市场实践的必要基础,这一点在去年我校举办的第三届“艺术市场·北京论坛”上也得到了很多业内专家的认同。就我的经验来说,指导学生把美术史的基础打牢是第一位的,训练他们有效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保持关注市场的动向和热点,最好能参与到一些具体的产业实践中,知识就活化了。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里,我们尤其应该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学术的尊重,并督促自己思考传统的当代生命力和学术的现实创新等问题。近日热映的《无问西东》就是一个例子,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将西南联大校史与中华读书人的理想普及推广,对当代青年真是一种很棒的激励。

北京商报:除院校外,美术馆、拍卖行等机构在美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鹏:近年来,美术馆事业发展迅猛,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其他中小城市也大部分都建有配套的美术馆。这就在硬件上保证了美育的大众传播和艺术的普及。不少美术馆已经有意识地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拍卖行也是如此,其实国际上的大拍卖行早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拍卖业务,而是容纳了公众参与度很高的艺术教育、艺术推广等相关分支。院校的力量毕竟有限,受众人群也较固化,美育是个社会话题,需要多种机构力量的参与。

北京商报:信息时代,如何构建跨学科的美术史教育模式?当前的美育面对哪些机遇?

张鹏:美术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除了传统的绘画研究,还需注重与文学、历史、考古、宗教、视觉文化等多个学科的对话。当然,近些年来,中国的美术史研究受西方影响很大,也有一些学者执着于在研究方法上求新求异,我想,还是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中国的文史传统根脉。我本人在教学上,注重美术史和文学史、思想史的内在互动。以此为基础,联动其他相关学科,可以探求新知。今天我们提倡对传统文化的守望和拓进,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应该就是当代美育面临的最佳机遇。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

(张鹏,艺术史学者,美术批评家。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史、艺术产业方向硕士生导师。)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