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潘家园

非遗能否植入科技DNA

出处:潘家园周刊 作者:记者 马嘉会 宗泳杉 网编:王巍 2018-01-18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就像矿物颜料难免会受化学颜料的冲击一样,人工成本高昂、生产速度较低的传统手工艺备受机械化生产的影响。但同时,非遗技艺也在呼唤与科技和数字技术的融合,非遗该如何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在不破坏非遗本身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合也成为了新的课题。

C2018-01-19潘家园周刊3版01s001

保证手工制品同时推出机械化产品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少峰

随着时代的更迭,一些无法适应时代的非遗项目最终被取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仍有一些非遗项目可以与科技共生或是凭借科技发展散发新的光彩。对于非遗传统手工艺来说,虽然传统工艺的人工成本和速度无法与科技相比,但传统工艺依然可以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并非是把工艺变为科技,而是可以用机械生产作为其产品的一个系列,保证此类非遗技艺在拥有手工定制系列的同时还有价格相对便宜的机械生产的产品,如此一来,在既保持原有技艺的同时又能利用科学技术进行产业化发展。

同时,将非遗技艺跟文创产品结合也不失为一条道路,但这要求非遗传承人能够进行互联网营销推广,如果营销力度不够的话,即使拥有优秀的产品也难以推广。因此非遗传承人应该把学会营销作为基本的任务之一。其次,还需要对传统产品的包装进行“轻奢化”设计,以此来迎合年轻受众的喜好。

C2018-01-19潘家园周刊3版01s002

创新性继承是非遗文化发展之道

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 乔申乾

高科技发展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有关联的,但并非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科技进步按照生产规律进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不断传承,它们各自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发展,这二者并不矛盾。人们对高科技发展所造成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科技发展是否会对非遗产生冲击,另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从根本来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是祖先崇拜,是一种继承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都凭借包容度,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进行着创新性的继承。

我认为科技的发展不会对非遗文化产生较大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遗文化的传承就可以高枕无忧,如果我们不去肯定和认同非遗文化,必定会给非遗文化带来重创,对非遗匠人们的传承有所冲击。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机械化生产,非遗文化的传承都需要全社会保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C2018-01-19潘家园周刊3版01s003

料器应该走精品路线

北京料器第七代传承人 刘星

在多年以前,非遗匠人并不是一个能够受到广泛认可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虽然有一些年轻人有从事非遗工作的想法,但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追求的是回报和利润的多少。从我们“料器邢”的传承来看,我们从来没有把利润作为从业的主要因素,只是希望把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冲击,我们现在提倡非遗保护也是因为这样的冲击已经开始出现,以前的手艺人是凭借自己的双手从第一道工序完成到最后一道工序,匠人们用手中的技艺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工业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已经司空见惯,非遗手工艺从业者应该合理地运用科技手段,考虑怎样变科技为生产力。在我看来,北京料器前身为宫廷艺术,尽管现在已经是一种民间技艺,但仍应该走精品路线,而非粗制滥造的快消品。北京商报记者 马嘉会 宗泳杉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