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中国艺术月刊

郜少华:探索绘画的五度空间

出处:中国艺术月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 网编:尹文武 2018-01-18

作为旅居美国的职业画家,郜少华多年来游走于国际化的多元背景中,以深厚的绘画功力融合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并以真诚的情感与典雅超脱的画风表现崇高纯朴的人性美,向我们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永恒境界和博大精深的人格风采。在他的笔下,古典传统写实手法与现代艺术中的抽象因素已不再是差异和矛盾,而是完成了一种完美的结合与升华。

  《穿越》之一  《穿越》之二(局部)  

北京商报:请您谈谈从艺经历。

郜少华:我是安徽宿州人,自幼年就喜欢艺术。恢复高考时,安徽师大美术系的楚启恩老师招收我进入大学学习,因成绩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参加安徽省军史画创作组,作品《共同的心愿》第一次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全国美展。1978年我报考了研究生,导师是著名的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全山石先生,在他的指导下练成了坚实的全面的绘画基本功。上世纪80年代从美院毕业之后我又回到了安徽母校,一边任教一边从事创作,相继又画了几张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虽然在高校得以破格提升教授职称,但我仍感觉在国内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总想着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上实现进一步的突破。

1993年,我辞职前往美国,在夏威夷待了十年左右,又在纽约和旧金山分别住过一年。只要有时间就去参观艺术博物馆并和当地的艺术家交流,曾加入夏威夷美术家协会活动并担任了三年的副主席。2008年我回到国内,在今日美术馆旁的二十二院街艺术区建立了北京油画工作室。这段时间以来,每年在国内外各地游学采风,我们从国外回来的十多个艺术家成立了中国海归油画院,大家推荐我担任首任院长。大家希望共同继续探索,画出有个性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北京商报:多年来您的艺术语言、创作题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郜少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基本都是“苏派”的绘画体系,即苏联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旅居美国的那段时间,在创作中吸收增加了很多印象派的元素,之后则更多是探索表现性,即在具象的基础上倾向于表现主义风格,强调艺术个性和情感,并重视作品的当代性。

从题材上来看,总体上我以人物画为主,目前主要是从人性的、人道的永恒角度考虑作品,完全摆脱政治和宣传性。我感到艺术品有一定的地域性区别,在中国受欢迎的东西在国外未必受欢迎,这源于文化的差异以及民众欣赏的倾向性不同,但是人类的情感和人性是相通的,我们艺术家应当努力创作出具有永恒价值的世界性的好作品。

北京商报:您是如何将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理念相融合的?

郜少华:我从小接受国内的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东西融合。

我曾在2012年画过一批抽象作品,由黄扉总监策展在盛世天空美术馆展出过,从现实主义到印象主义一直到抽象形式我都做过尝试。目前我感觉到中国大众对纯抽象的东西接受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所以在考虑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写实的东西也可以带有当代的抽象因素,这是我现在的研究重点,也可能是以后要走的路。

当今画坛已经有写意油画、意象油画、心象油画等概念,实际上都可以归纳到抽象因素的范畴。我试图打破纯写实绘画的三度空间限制,追求四度空间五度空间,进而去探索时空和心理空间。希望在未来能够结合这些综合元素走出一条新路来,目前正在艰难地探索之中。

北京商报:当下有很多艺术家都致力于材料上的创新,您怎么看?

郜少华:我也考虑过材料的问题,但决定还是以油画和架上绘画为主,适当利用有关材料。材料的使用只是手段,艺术最高的宗旨和要求不是技术上的,而是人文的、情感精神高度的问题。很多年以前,就有人说架上绘画没有什么发展的可能性了,但现在看来,在欧美国家架上绘画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中国也还是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重要的是画家不要仅仅停留在模仿古典和生活的阶段,还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有所创造,2017年我画了一些新作品,相信这是我新阶段艺术创作探索的开始。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

  郜少华

安徽宿州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7年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3年辞职赴美成为职业艺术家,加入美国肖像画协会,1997-2000年任夏威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建立北京油画工作室,2009年参加首都博物馆《中国当代名家学术邀请展》,2011年参加新浪网《世界华人抽象作品提名展》,2012年在北京798《盛世天空》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13年参加中国国家大剧院《跨界艺术展》,2014年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欧洲写生大赛》获得最佳作品奖,2016年创立中国海归油画院任院长,海外华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17年赴意大利参加奥德油画大师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