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财经 > 保险

商保介入长期护理险仍需顶层设计

出处:保险周刊 作者:记者 崔启斌 张弛 网编:王巍 2017-12-26

随着老龄化加速,养老保障、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等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其中长期护理也成为热议的话题。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就提及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探索与制度选择分析指出,商业机构介入长期护理保险仍面临顶层设计缺失。有关专家也指出,目前长期护理险的统筹层次较低,配套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来自多方数据显示,目前老龄失能人口正在增加,而护理服务却很难及时跟进。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披露,在调查的地区中,有7.2%的老年人处于重度失能状态。如果加上中度失能,总失能率为16.5%,略低于《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19%的水平。分人群来看,70岁是老年人失能状况由轻转重的重要转折点,重度失能率从60-69岁年龄组的5.3%上升至8.8%。女性的整体失能率(重度失能率7.8%)和自理能力退化速度(重度失能率从60-69岁的6.3%上升至80岁以上的13.5%)都显著高于男性。失能老年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比例很高(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患病率分别为4%和9.1%),80岁以上的重度失能老年人更是高危人群,患病率为14.5%。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政府“简政放权”、“管办分离”的思想主导,以及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巨大的老年人口长期照护需求压力下,政府统筹、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是目前缓解政府社保部门在人员编制、信息系统等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最佳方式,商业保险公司在介入长期护理保险基本险服务方面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很多难题。

一方面,顶层设计缺失,统筹层次较低,配套支持政府有待进一步完善。长期护理保险资金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全员参保的顶层制度设计是确保长期护理保险资金可持续性的基础。《报告》指出,若能将长期护理保险明确纳入社会基本保险范畴,则可以保证制度的持续有效实行。

其次,社会力量薄弱、护理服务供给不足、费控难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据了解,目前我国护理服务供给能力严重不足,护理服务市场的失能判定标准和护理服务等级标准缺乏统一规范,地域差异巨大,导致产品对应的服务质量、服务成本等因素均难以客观评估,对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合理定价和成本管控带来不确定性。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控费难题主要源自护理服务过程管控不力造成的过度支出和因护理服务力量供给不足引起的刚性成本上涨。

另外,专业人才缺乏、经验积累不足、自身能力建设有待提升也是目前长期护理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仍是新生事物,商业保险机构真正开始深度介入长期护理基本险经办服务的时间也不过1-2年,目前普遍面临缺乏专业人才、历史数据、成本管控、项目管理等方面经验积累不足的困境。

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一方面需要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加大对商业保险机构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配套护理服务体系,提高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服务能力,如产品开发能力、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和基金管理等。

“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表示,从基本方向上来看,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统筹多层次的体系架构;统一覆盖的范围和标准;统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报告》中指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现阶段的特征是不同地区的模式选择及发展实际差异较大,共识性比较模糊,亟须在总结地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经验和中国国情,厘清思路,厘清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