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新机场计划建成投运,这一年也将是深航北京分公司在京成立的第十个年头,瞄准航班时刻资源扩容这一契机,这家一直缓步前行的公司已开始酝酿提速扩张大计划。深航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苏炜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直言,该公司目前发展一大瓶颈正是受限于航班时刻资源不足,让企业难做加法,未来新机场投入运营后,北京将形成“一市两场”格局,不仅对转战新机场的航企是一大机遇,留守航企同样得到更大发展空间。据苏炜透露,短期内公司计划引入宽体机和加密重要航线,而5-10年内,机队规模将从现在的7架增至30架以上。
航班时刻松绑才能做加法
北京商报:深航北京分公司现阶段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苏炜:目前深航北京分公司最大的挑战应该算是航班时刻资源不足。但到2019年,北京新机场投入运营后,预计会有很大改观,作为留守首都机场的深航来说,也会获得扩张的机会。自从2009年成为首都机场第5家基地航空公司后,深航北京分公司已经发展八年,现执管7架飞机,开通10余条航线,日进出港航班接近40班,营运收入突破10亿元。但要想实现年运输旅客量达到200万人次甚至更多,航班时刻资源松绑就变得非常重要。
北京商报:北京新机场运营后,深航北京分公司在首都机场有哪些扩张计划?
苏炜:预计新机场建成后,将释放几百个航班时刻资源,为此公司已经做好提早规划,拟用5-10年时间,在京投入30-50架飞机运力,此前,深航总部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到,整体机队规模将达到300架,其中多架新增飞机就是用来强化北京市场,做好北方枢纽建设。
引入大数据求解延误难题
北京商报:在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可谓是一大关键词,民航业要想迈入从大到强的新时代,您认为哪些需要提升?
苏炜:毫无疑问,对于民航业来说,安全是重中之重。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是航班准点率。有些旅客可能会抱怨航班延误问题,航企对此也非常重视,要想缓解需要改变传统思维。以往航企主要是通过内部规定,以期达到提高效率减少延误的效果,对整个环境因素考虑较少。但民航是一整套运行体系,单打独斗肯定不行,现阶段航空公司就要和空管、机场等各方面联动起来,运用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手段,来改善运行品质。
北京商报:航企现在已经在用大数据等方式求解延误问题了吗?
苏炜:现在各方已经在尝试,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信息共享,来减少延误。举例来说,为了增加航班正常率,航企想过很多办法,包括规定飞机过站时间、机长准备时间、错漏行李问题处置方法等,但没有和机场、空管等方面联动。所以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乘客登机后,机长申请起飞,但空管回复还需等待,机上旅客对此非常不满。现在民航航业管理部门开始利用大数据平台,让机场、航油、航企等多方接入,形成数据共享,多方决策,提升运行效率,航企和机场也可以和旅客进行及时沟通,提供更人性化服务。当然,这一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预计还需要至少五年时间发展成熟。
国际航线开通不能太激进
北京商报:您提到不少中远期规划,其实我们知道,到2018年深航将完成6架宽体机的引进,北京公司也会执管宽体机,明年有什么新开航线计划?
苏炜:深航北京公司明年首先会增加主要航线的密度。另外,今年深航首次引进空客A330宽体客机,执飞北京-深圳航线,据统计,该航线有近70%的旅客为公务、商务客。这类旅客对飞行的舒适度、便捷性以及航班正常率要求较高,投入宽体机可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目前,深航的京深航线每天往返14个航班,年运送旅客超50万人次,明年将达到每日进出港20个航班。同时,预计明年年中,北京公司会接收一架宽体机,未来北京至深圳、成都等国内主要干线和国际航线都有望用宽体机执行。
北京商报:在接收宽体机后,深航北京公司会大幅增加国际航线数量吗?
苏炜:我们提出开设国际航线要稳,虽然受益于出境游的不断升温,旅客对国际航线的需求越来越高,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国际航线的运营成本也很高,再加上开设一条洲际航线需要强大的航线网络做支撑,所以必须要做足市场调研,不能太过激进。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更多视频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