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财经 > 互联网金融

无证经营支付业务进入“倒计时” 央行新发217号文加码“清扫”行业乱象

出处: 作者: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17-12-08

北京商报讯(记者 刘双霞)近年来,无证运营支付平台日益增多,加剧支付市场风险。为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保证消费者的资金安全,规范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及《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112号文)的基础上,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7〕217号文,以下简称《通知》),“剑指”无证支付机构和支付“二清”行为,加大对其整治和处罚力度,这是2016年10月以来支付行业专项整治工作的延续和进一步深入。未来央行将以持证机构为整治切入点,全面检查持证机构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机构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行为,严格清肃行业乱象。

近年来,随着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聚合支付,有机构通过把不同的支付方式集合在一起,让商户、用户都使用方便,但其中不乏有些公司打着聚合支付的旗号从事“二清”行为,就会产生较大的交易风险及资金安全风险。由于此类二清机构是直接开展商户资金结算,自行控制和支配相关资金,故有轻则会借故拖延结算时间,重则会将资金挪作他用甚至直接跑路的风险。现实中已多次发生无证机构挪用商户结算资金或持卡人预付资金、“跑路”的风险事件。如北京万资伟业支付技术有限公司失联、济南全民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失联、宁波甬路通达科技公司卷款跑路等类似事件屡见不鲜。

另外,由于这些无证机构不受监管约束,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的机构若与持证机构竞争,可能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扰乱整个支付行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在前期打击‘二清’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无证支付机构是依赖银行和支付机构违规提供清算通道,本次《通知》以持证机构作为整治切入点,意在切断从银行、支付机构、清算组织及下属公司获得清算通道的可能。

事实上,去年以来,央行一直重拳打击无牌支付机构非法从事支付行为。2016年10月,央行会同13部委制定并印发《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拉开了对支付行业整治序幕。去年的整治方案主要针对支付机构备付金风险、跨机构清算业务整治,以及无证经营支付业务。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月底,全国已经清理出239家无证非法从事支付业务的机构。

此次央行217号文件意在严肃支付结算纪律,强化监管问责,严查严打不合规“无证”模式。央行此举将有力切断无证机构支付业务渠道,遏制乱象及整肃违规;也从严惩处违规为无证机构提供支付服务的市场主体,坚决整治严重干扰支付服务市场秩序的行为,规范支付业务活动,从根源上净化支付服务市场环境;通过持续强化监管工作,筑牢支付安全防线。易联支付方面表示,将积极贯彻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支付服务市场主体责任,拥护央行新规,促进支付服务良性循环和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