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中国艺术月刊

黄扉:与当代艺术同行的十年

出处:中国艺术月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 网编:王巍 2017-11-16

T08s001

T08s002

T08s003

  

20年前,在美国读书的黄扉与当代艺术初次结缘,从内心深处打开了当代艺术那扇门。十年前,身为多领域跨界者的黄扉着手创办了《中国艺术周刊》与盛世天空美术馆,并见证了两者的成长。可以说,黄扉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参与者、见证者。今天,在盛世天空举办的“追忆似水年华”10周年主题展,追忆的是她与艺术家一同走过的匆匆岁月,更是期盼下一个十年的精彩重聚。

北京商报:《中国艺术周刊》和盛世天空美术馆创办至今已有十年,作为创办者,您能否对这十年做个小结?

黄扉:周刊和画廊已经走过十年了。当时做画廊的初衷是为了配合报纸内容做一个平台,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艺术家,十年来,我们已经推出近千位了。画廊则是一年推出十几个展览,至今,已经做了150多场,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致力于高雅艺术在大众中的普及,让观众了解当代艺术是怎么回事,了解画家的生活、工作状况等。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我就说,我们是连接艺术家和社会的一个平台,通过不同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艺术家,也让艺术家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读者所需。

多年来,很多艺术家的第一次展览是在盛世天空美术馆举办的,第一次的宣传也是在《中国艺术周刊》上被推出的,比如我们做了多年的央美毕业生绘本展,在年轻艺术家迈向社会、成为真正艺术家之前,我们可以说做了很多铺垫工作,挖掘了不少有潜力的、不为人知的艺术家。

北京商报:身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名忠实的同路人”,在您眼中,中国当代艺术这十年是怎样的?

黄扉:其实我最早接触当代艺术是在20年前的纽约。那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是萌芽后慢慢前行。经过20年的发展,当代艺术已经远远脱离了它早先颠覆的、不妥协的、观念的内涵,现在已经与大时代、市场有些合拍了。我觉得现在很多艺术家缺乏思考,更趋向于迎合。这是我这几年对于当代艺术不是太感兴趣的原因。但这种情况也很正常,艺术家需要有一个生存、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很多人也在探索中。年轻艺术家在找自己的符号,但像早先那种凭借一个符号轻易立足的情况很少了,在充满共性的时代中很难凸显自己的个性。但我还会一直关注艺术家们,和他们共行,不知能走到什么时候,但希望越来越好。最近我想以“妥协和抗争”为题做一次展览,展现当代艺术的境况:原先是在抗争中有点小妥协,现在是在妥协中有一点小抗争,希望展览能在明年落地。

北京商报:经纪人、制片人、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等多重身份集于一身,您是如何平衡这些角色的?

黄扉:不管是做经纪人、做三大男高音品牌,还是做音乐、做美术,其实这些角色有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就是把高雅艺术推给大众。经营音乐家和画家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奔着这个目的,二者也并不是反差特别大的领域。原来我也做过《红酒周刊》,以后也想做一个集书画、音乐,包括小提琴、红酒等元素于一体的项目,进行一场有意思的跨界。

北京商报:您亲自操刀过百场展览,写过许多艺评,请问您是如何选择艺术家的?

黄扉:首先是看作品觉得有意思,一下能打动人心的,我会选择这样的艺术家做展览。第二,重点选择有潜力和思想的艺术家,技法上薄弱点儿也无妨。再者就是技法特别好的、有鲜明特点的。坦白来讲,做过百场展览有一些也是失败的。能达到我自己满意、艺术家满意、市场接受度高三赢的展览并不是很多,能有几场也很知足了。

《中国艺术周刊》做了这么多年,我觉得很自豪的一点是,这一平台帮助扶持了很多的艺术家,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感,不像是纯商业的画廊只靠着卖画挣钱。我也想筹备一个艺术家基金,呼吁企业家能够支持有才华的年轻人。

北京商报:请您介绍下此次十周年大展的策展理念和亮点。

黄扉:这回十周年展览我们选择了19位艺术家,都是“80后”、“90后”的各自怀揣想法的年轻人,希望呈现他们到底在画什么、想什么。我在开幕上讲过,主题定为“追忆似水年华”,并不是追忆我自己的年华,而是希望艺术家能在十年后回望自己是什么样的状态。希望艺术家能记住这样的展览,记住当下自己的观念和手法和对时代的表达,看十年后是否还沿用现在的符号和创作,还是说忘记自己的初衷。我想提出问题,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场”,呈现大家的状态。

北京商报:放眼下一个十年,您有怎样的规划?

黄扉:希望未来能在资本方面做一些运营,帮助艺术家多筹集资金,多做一些展览、演出等活动,让年轻的艺术家有更宽松的创作环境。盛世天空美术馆由原来的几百平方米扩大到现在上千平方米的空间,将来也会加入很多的新内容,如雕塑、影像等等。在艺术家展览呈现上,不光是艺术作品,也可以对其做以全方位的展示。这块阵地我们是要坚持的。这么长时间以来,盛世天空美术馆在798算是很坚强的堡垒了。798现在每天都有人开张,每天都有人关张,在艰苦的市场环境中,盛世天空美术馆能够一直坚持并且扩建,说明是有潜力往下走的。

最初我们在做艺术的时候,就没想着挣钱,只想着不赔就行。有的人喜欢在艺术中投机,总想着包装谁能立刻发财,是很难的。其实艺术是有规律的,到什么时机,什么语境,什么东西能起来,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我觉得只要坚持下去,肯定会有好的机会。其实所有的美术馆都面临资金问题,所以需要资本的支持。我多年前就提了一个观点,是说艺术家一定是要被给养的。国外有很多机构为艺术家提供滋养、运营。现在很多画廊开上一段时间就关张了,就是押三五个艺术家,草率包装一下,钱用完了就做不下去了。我一直在向社会普及的一点是,艺术家的作品不能定价过高,要和藏家一起成长。不要让藏家买了一张,后面就买不起了。有一个互相利好的环境,以后才能有上升的空间。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