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钱就多,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上演了一出弯道超车,吃尽人口红利,在薄利多销的风格上,催生了千亿美元市值的BAT以及不计其数的独角兽公司。
但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规模效应越强烈,就越加竞争残酷。毕竟在模式创新这件事上,差不多到了人尽可知的地步。比如共享单车,从概念兴起到尘埃落定,也就一年时间,剩下的只是摩拜ofo谁合并谁的时间问题。
总结下来,人口红利、流量红利、价格红利,在中国互联网就开始不占主导作用了。最先感受到危机的,恰恰是那些看起来巨无霸的巨头公司。
百度用一个搜索框,框住了整个PC时代,却在移动时代迎来诸多信息分发的敌人;阿里巴巴的淘宝天猫大商场,要面临个性化、去中心化的社交电商侵蚀;腾讯是社交的霸主,但年轻人的沟通方式可能是视频、直播、游戏甚至二次元……
有焦虑,就得有解决方案,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要补的课就是技术短板。在过去,技术短板可以用用户、流量、价格的规模效应掩盖。
但走进AI时代,全球科技回到了同一起跑线,已经被互联网教育了十几年的用户,认知和体验也会“高门槛”起来。就像电子商务,以前关心东西便不便宜,现在为了第一时间拿到手,更愿意多支付一点快递费。
做到便宜,降价就可以了,亏损的事情在互联网不鲜见;但做到快送上门,可不是多给快递员发工资就能做到的,这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消费者都是上帝,但每个消费者也只是十亿包裹中的一个,如何快速分拣货品和送货上门,大数据这样的技术驱动越来越重要,更别提仓储IT、拣货机器人、智慧物流、互联网下单……这些繁芜丛杂的技术细节缺一不可。
不然阿里菜鸟为何会与顺丰“数据掐架”,如果不值得,必然不上心,怎会更较真?
所以,当马云拿出1000亿元打造“达摩院”的时候,看似飘渺的议题,有着沉重的现实意义。
一个更好的例证是“阿尔法狗”,这样的人工智能围棋项目,并无太大营收意义,但国际科技巨头对高深科技的大手笔和重视程度,深深震撼了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社会,这是未来科技的映射,更是未来经济、社会的超前点映。
AI下围棋不重要,但AI很重要,想要获得这种能力,技术投入是绕不开的门槛。如此算来,阿里巴巴的三年1000亿元,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市值赶超亚马逊,看齐苹果、谷歌等一线国际科技公司的当下,让这种技术竞赛来得更猛烈吧,腾讯、百度该加把劲了。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