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商业 > 商业

进口超市搭“无人”快车加速扩张

——专访绿叶子超市总经理陆京

出处:商业周刊 作者:记者 吴文治 徐天悦 网编:王巍 2017-09-26

  

深耕北京近20年的高端进口超市品牌“绿叶子”,近日也搭上无人零售风口,推出了支持无人值守的智慧门店。绿叶子超市从三里屯北小街的一家十几平方米的小店做起,到目前在北京共有16家面积在300-500平方米的高端进口商品超市,近期开始试水新零售业态。北京商报记者专访绿叶子超市总经理陆京,探寻在搭车“无人”技术后,专业进口商品超市是否能更快速地冲入主流市场?

商品差异化定位

进口食品专区,几乎已经成为每家综合超市的标配。近年来,随着电商、海淘等渠道火热,传统超市、大卖场为顺应顾客需求,也纷纷加码进口商品。而深耕北京市场近20年的绿叶子进口商品超市,已经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经验。

陆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绿叶子超市的商品以食品品类居多,兼以日化、生活用品,90%以上都是进口商品。在高端社区里的绿叶子传统超市内,商品品类约有1万多个,包括进口粮油调料、蔬果鲜肉、零食酒水等,客单价平均在200元以上。位于商办综合楼里的无人技术店铺,商品品类约有6000多种,休闲食品、酒水饮料比重较大,生鲜比重较小,客单价平均为20-50元。

未来,关于绿叶子超市的商品品类,陆京主要提了两个调整方向。一是做出商品差异。除大众熟知的国外品牌外,还要多挖掘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品质非常好的商品,小批量、多种类进货,形成差异化特色。二是加大生鲜占比。生鲜区域计划达到超市总面积的1/3。

品质商品需求激增

回顾绿叶子超市的发展史,20年的时间虽然不算长,却也足以见证北京这座城市进口食品市场的变迁。陆京指出,虽然进口商品的利润率整体是在下降,但是销量却大幅增长。过去的消费群主要为外国人,现在,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主力。“有的店铺里能达到一半以上是老外,正常情况下老外消费者占1/3,但是像双井店,百分之八九十已经都是中国消费者。”

陆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中国人对于进口食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如烘焙原料、西餐调料等大部分中国消费者都很乐意尝试,西餐里崇尚的奶制品、麦片、蜂蜜等健康饮食也被更多消费者认可。陆京认为,随着大家生活品质提高、消费理念转变,进口食品的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广,进口食品零售商也会转型主做中国人市场,未来,进口食品会从小众形象逐渐融入到所有中国人的生活。绿叶子超市会继续深耕北京市场,寻找合适的机会稳定拓店,预计明年上半年还会有3家社区店开业。

探路新零售

今年8月底,绿叶子超市在达美中心落地了首家支持无人值守的智慧门店,店内不设传统收银台,而是通过微信小程序扫描商品上的RFID电子标签,即可在店内任意区域完成支付,北京商报记者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整体购物流程较为流畅。

陆京表示,借力“无人”技术,主要希望解决传统超市所面临的人员管理、货品管理两方面的问题。人员管理方面,由于智慧门店支持无人值守,店铺内只需要1-2人配合信息系统进行商品维护即可,店长、店员的招聘、培训、调班管理等一系列琐碎问题都变得最小化。货品管理方面,借助大数据建设,商品的过期、缺货等信息都会直观呈现,在人工盘点、订货等方面都能节省大量成本。

陆京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绿叶子超市正在进一步开发RFID码,计划将商品的产地、特色以及销售情况、其他用户评价等信息都录入系统,使消费者在通过手机扫描商品时就都能直接看到。

陆京反复强调,绿叶子不盲目追“无人”概念,只是希望借助新技术,改善绿叶子乃至所有便利店、商超都会面临的运营痛点。今年,绿叶子计划落地三家智慧门店,在2018年将迎来快速复制。对于传统社区店,绿叶子尝试引进西餐大厨现场烹饪等新形式,丰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北京商报记者 吴文治 徐天悦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