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渠道多元化、信息披露不透明为信托行业虚假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李鬼”事件层出不穷,信托登记制度也越发受到重视,近期随着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信登”)系统的正式启动,信托集合展品纷纷挂网公示,信托业掀起备案潮。
首批集合信托获得“身份证”
近期粤财信托·粤科4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在中信登平台挂网公示,成为首单公示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同时也意味着,23万亿元信托业进入产品统一备案时代即将开启。
截至9月22日,包括交银国信·嘉园22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粤财信托-结构化纯债映雪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华鑫信托·永鑫78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交银国信·集通12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9只集合信托产品上线中信登。 根据银监会《信托登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信托登记基本信息应当在信托初始登记后5个工作日内在信托登记公司官方网站公示,从目前登陆中信登平台的9只产品信息公示内容来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披露内容主要涵盖产品名称、产品编号、发行机构、初始登记日期、存续期限、信托功能、主要投向行业、财产运用方式和公示日期等方面。
另外,在网站的发行公示版面上,中信登还设置了信托功能、发行机构、主要投向行业、财产运用方式四类分类查询功能。从信托功能看,以目前上线的9只信托计划为例,融资类信托成为备案主流,共有6只信托计划属于融资类,此外还有投资类集合信托2只。从财产运用方式来看,分为信托贷款、债券投资、实物及其他资产、特定资产及其收益权附回购等。
信披不透明令市场乱象丛生
近年来,信托行业风生水起,截至2017年中期,信托产品规模已达23万亿元,蓬勃发展背后具有私募性质的信托行业“李鬼”事件频发,产品被冒用、销售存误导、违规公司假借信托公司名义大肆敛财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信托行业透明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今年9月,市场上出现第69家信托公司国资信托,据了解,国资信托在没能取得银监会批准合规成立的情况下依然冠名信托公司营业,目前贵州银监局协调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已正式撤销了“国资信托有限公司”有关工商登记,这家公司还未能募集到社会资本开展具体业务。
此外,第三方机构销售平台假借信托之名虚假销售现象也频频出现,如此前平安信托、中诚信托都遭遇过类似“李鬼”事件纷纷发布澄清公告。
用益信托研究员黄婉娜表示,若要彻底消除此现象短期存在一定困难。防范的手段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信托公司需加大内部自身排查力度,同时积极进行信托投资普及教育,令投资者更加明晰投资流程,提高自身信托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大信托行业整治力度,建立统一备案监管体系。
披露要素仍需完善
近年来,随着中信登工作进度的不断推进,信托登记制度已经逐渐变为现实。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卿认为,信托挂网公示一方面是提高信托产品的透明度,投资者可以通过权威公开渠道了解到信托信息,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信托产品也会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信托的信息挂网公示,也是为以后“非标转标”做准备,目前,信托产品没有二级市场,产品缺乏流动性,信息挂网也是在为产品标准化做准备。
不过,鉴于目前尚属信托登记制度实施初期,仍有部分内容需要完善补充。“目前公示信息的披露主要是在产品推介层面,多为信托产品要素,比较简单。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披露产品管理信息,如定期报告、临时信息披露、清算报告等。但信托根据基础资产不同,类型也比较多,有的可穿透,有的是资产池项目,信息披露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同时,主要还是看是否会流转交易。”赵卿如是说。
业内资深研究员袁吉伟则表示,通过信托产品登记,建立实时、全面、准确、详实的信托产品数据库有助于监管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分析,减少“李鬼”事件,不过前期公示内容过于简单,规模和预期收益率也应在披露范围内。
北京商报记者 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