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将成都车展冠之以“业界风向标”是无稽之谈,但是它已经越来越成为西南经销商层面的销售主战场。
浏览成都车展上的新能源车型,江淮推出了IEV6S的升级改款版江淮IEV7S、北汽展台的EC180的升级版北汽EC200以及北汽新能源ARCFOX旗下的量产车型——LITE都悉数亮相……希望看到一款非传统车企造出的“新能源车”,当然,现在还不是时候。
乐视去年1月推出的首款产品FF ZERO1概念车,说起“量产”,今天依然是旱田的田螺——有口难开;和谐富腾一直在打造明星梦之队项目,今天已经分崩离析;爱驰亿维和FMC,尽管有着豪华的高管团队,但绝不是业绩的保障……还有那些格外年轻,但是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车企,蔚来、威马、奇点……恕不一一提及。
没有了传统的发动机、变速器等复杂系统,新能源汽车让汽车的结构得以简化,这的确为更多企业进入这一行业提供了机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特征,让“新能源”车型与传统汽车有所差别,但是汽车行业关于技术、资金、团队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汽车——从来不是快速消费品。
制造、销售、体验、养护、维修、置换,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每一个都特别关键。很难听到任何一个互联网造车企业对此有周密的规划。至今,欧美系的传统车企们,新车评测还是要经过300万公里,甚至是800万公里的长距离实地驾驶,包括极寒的北极,干燥的沙漠,高温高湿的雨林。因此,在工程车阶段,那些油门踏板、刹车等等问题,早早得以发现。
举一个例子,在德国奥迪,培养一位“质量评审师”需要十年,奥迪为此投入的资金、时长以及复杂而严谨的培训,不亚于培养一位飞行员。德国奥迪对质量的苛刻,在一汽-大众奥迪也得到延展,生产车间工人们上螺栓的电控扳手,每一辆车的拧紧数据都会上传到数据库并保存15年。同样在德国,电动车的开发流程和燃油车一样,有着两年的路试时间。
汽车业从来不是“捞快钱”的赌场,更不是那些肤浅的公关做几个炫目的H5或占据几个公众号就能证明任何。制造业的长期高投入性,不适合赚一把就走的人们。借用奇点汽车联合创始人、CEO沈海寅的观点,如今新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有可能80%-90%都会死掉。
首先要解决清洁能源这一刚性前提,涉及到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隔膜技术、电池管理系统、智能网联芯片等等关键技术,政府主官部门都应该介入,进一步提高车企的准入门槛,让没有敬畏之心的互联网造车企业远离。
北京商报特约评论员 刘葳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