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典藏

杨亚杰:从传统到现代

出处: 作者:记者 隋永刚 胡晓玉 网编:昌宏 2017-08-11

C2017-08-11中国书画周刊2版01s001

《祁连冰沟写生》

C2017-08-11中国书画周刊2版01s002

《半山犁锄绕云间》

C2017-08-11中国书画周刊2版01s003

《贵州写生》

C2017-08-11中国书画周刊2版01s004

■杨亚杰

号吾山,斋名云水山房,若谷轩。1964年生于吉林,祖籍河北,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现为北京东吴书画院院长,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美术书法艺委会驻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北华大学客座教授。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 

作为一位生长在东北吉林的山水画家,杨亚杰为人沉稳厚重,擅长大幅山水的创作,同时涉及青绿山水、纯水墨山水及“游山怀古”的禅意山水等,作品笔墨精到,水墨氤氲,整体气韵生动、纯厚多变,墨色与留白中渲染出的云雾之境,磅礴而具有古意。近年来,他在专情于北方山川的同时,又多游于南方山水,把南方山水的清韵和北派山水的雄强相结合,使其作品婉约清致,艺术个性更加突出。

学文出身的杨亚杰,具有文人的气质和情怀,坚守传统经典与转益多师是他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我注重师法古人,但笔墨当随时代,具有当代性和时代感是当代画家探索和追求的方向。”所以,他以大自然为师,坚持写生,加之得到当今名家的指点,使他受益匪浅,“画家学习的过程不应只是着力一个点、一个人,我喜欢广泛地吸收营养,博采众长”。杨亚杰还在写生中融合了南北方山水的特性,笔下的小桥流水与园林景致,温润幽雅。

艺术家是自然山川细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杨亚杰喜欢深入其中,去了解、读懂它们。在他眼中,山都有属于自己的灵魂,有各自的特性。“雁荡山多寺庙、多洞穴,适合禅意的题材,身在其中就不敢大声喧哗;而到了太行山,感受到的是雄浑壮阔,登到山顶,人就想面对四面八方大声呼喊;昆仑山有‘中华龙脉’、‘万祖之山’之称,它苍茫、雄浑、灵秀兼备,雪山中有溪流穿过。在这里就想着留下来,连绵不断的山体让人有很多想像力,让人有一种内心深处的归属感。黄山是秀美的,像一个标致到挑不出毛病的仕女,集天下山川美好于一身。”一谈到名山,杨亚杰有着独特的感悟。

除了关注山的大气象,杨亚杰也尽心于山中的细节,古树、断崖、村落都成为经营画面的重要因素。杨亚杰去山西写生时,细致描绘了山西盂县古村的景致。据他介绍,这个孤零零位于大山之脊的村庄具有1600年的历史,在战争年代被日军所毁,后来恢复了一些面貌。现如今只有三四个老人留守村中,氛围非常古朴。“我很看重古村落这种即将消失于世的东西。以画家的一种责任、担当,将其永久地留存在画面中。”杨亚杰将这种创作的情感融入到藏域山水的创作中,尤其是他描绘西藏的《圣域》系列,画家去藏区采风时默识心记,将西藏山峦带有神秘感的气质诉之于墨色。观其画面如临其境,那片高原净土的肃穆感、神圣感扑面而来。

面对不同的创作对象,杨亚杰会以不同的技法和表现方式去创作,但他没有一味地去强调标新立异,他说,画家都会着力经营自己的符号,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的。“我的作品追求的是传统的水墨韵味,借助文化的线条、笔墨来呈现。现代的元素上,我也会用色彩、光影、留白,尽量让画面丰富,不失画面的整体感。艺术上的创新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学术的考证,要经得起推敲。我的方向还是在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

画家寄情山水的脚步似乎从未停歇。身为东吴书画院院长,杨亚杰刚刚参加了“中国梦·昆仑情:全国百位美术名家画昆仑”的活动。眼下,他又要第九次迈入长白山佳境,潜心创作。谈及新作,杨亚杰表示作品仍然与以往一脉相承,但今后会更为着力于删繁就简,让水墨气韵更为精淳。

根植于人文沃土,自觉地与历史、山川对话,杨亚杰将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化做自身独特的面貌。有评论赞誉杨亚杰的山水“如越窑天青之灰调子般幽雅,如哥窑开片之天工巧构思般别致”,基于对传统的坚守和转益多师的继承,杨亚杰的作品具有高古的格调和静谧的氛围,幽深的画境耐人寻味。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玉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