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燕京书画

张志国:知名度不等于艺术高度

出处:燕京书画周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胡晓玉 网编:张兰 2017-08-03

编者按: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艺术圈起起伏伏,有价格疯涨的高峰,也有市场一落千丈的低迷,伴随着市场的变化,产生了争议性问题。作为艺术品的创作者,艺术家不可回避地处于争议的中心,与此同时,围绕在艺术家身边的画廊、拍卖、媒体等机构,共同勾画出当下艺术圈的生存状态。对于这些现象,每个人角度不同、位置不同,认知也会不同。借此机会,我们将邀请一些长期从事艺术行业的专家对这些现象进行解读。

近年来,天价拍卖数字总是占据着各大艺术媒体头版的半壁江山。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大师的作品不一定最贵,但作品最贵的人必定是大师”的错误舆论导向,与此同时,艺术市场位列第一,而艺术本身屈居其后的观念已经被错误地深植于大众的意识之中。作为一位资深的书画家、收藏家,张志国面对多年以来的艺术问题,畅叙直言,表达他对当下艺术现象的观点。

北京商报:身为当代画坛与书画市场的参与者,请您谈谈艺术界存在的一些问题。

张志国:现在许多所谓的艺术名家,已经背离了艺术本源;也有一些名人广结大家,对艺术市场的繁荣起到了推助的作用,但是他们活动家的身份超过了艺术家本职,在艺术史上留不下什么笔墨。还有一个导向更是错误,即把艺术品的价格炒成了价值。大家总在关注某某的作品上亿了,试想如果完全不做手脚地使其进入市场,结果怎样?敢学齐白石,就是纯粹地卖画,将作品放到市场检验吗?现在很多都是在炒作,背后有机构在运作。有些艺术名家,读了很多书,头脑也很聪明,但只是把智慧用到了表面的营销上,并没有用到创作上。过去二三十年,媒体将市场放在了关注的首位,所以中国的艺术是在滑坡的。不把艺术放在第一位,艺术就拔不高。人们总是在水面上谈艺术,进不到深邃之处。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市场毁坏了艺术,多数画家都在研究价格的问题。

北京商报:您接触过画坛一些德艺双馨的画家,他们是怎样的从艺方式?

张志国:真正的艺术大家潜心于钻研学问。在教学之中,从不强求学生像自己,只是教人最基本的东西和艺术的规律。我最近接触了很多搞书法和书法教育的人,他们的教学是“我写,就写我的”,完全让学生照搬照抄。自身若不行,岂不误人子弟?我觉得真正的学,应该从读帖、临帖,师古人开始。作为艺术的书法,需要打动人。如何打动人?需要有人的个性、积累、素养、见识,最重要的要有思想。艺术家如果失去了思想,就是一个匠人。近现代有成就的艺术大家,学问通达、广博,看得很多。他们走过许多名山大川,翻阅过许多前人的东西,读过许多书。现在有很多画家,学养、修养都很浅浮。最近我看了一些所谓的名家对艺术的理解,他们谈的仍然只是技巧。书画艺术圈中,还是先踏踏实实做学问,再谈出仕。在我看来,画家杨彦文、王子武、田黎明等人是低调的、学养与艺品并重的人,我认为他们的作品比那些所谓名家强很多。

北京商报:现在许多艺术家的知名度与其艺术高度、受尊重程度并不成正比。

张志国:现在有很多名家就是炒个噱头。在圈内名气很大、人尽皆知,但并不被业界人士认可,他们就是一种谈话的噱头,并不代表艺术的高度,并没有受到圈内人的尊重。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首先是个艺术理论家。比如像吴冠中,他面对事物,看得很准很透,说得很明白。中国文化传统是“诗书画印”,把诗放在首位,那是学问、情调、思想。现在的艺术家往往就物表现物,缺失厚度。眼下还有几个画家能在作品上提上一首很符合画面的原创诗文?极少。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普遍没有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很多时候画家的职务成为评判艺术价值的第一要素。现在常言转型,转型的根本在于强调文化。民族精神是什么?是文化。一切的一切,要做回文化的本质,以文化凝聚人。

北京商报:如何厘清艺术界长期存在的乱象,使艺术重归正轨?

张志国:现在中国画强调传统的一味强调传统,强调当代的一味强调当代。并非所有的传统都是好的,所以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好的传统的同时,艺术依然要当随时代。拿京剧来讲,样板戏的出现是一种创新,起到很大作用,是时代的产物。谁也不要片面地理解艺术。好的传统还要为人所用,要符合时代的特征,融到画面中去。在中西文化面前,也不要一味地排斥西方,只要合理所用便可。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胡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