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燕京书画

从民间社火到印象表现

——美术学者述评王辅民的中国画

出处:燕京书画周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网编:尹文武 2017-07-20

由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主持的“中国民间表现主义——王辅民中国画作品展理论研讨会”近日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部主任、研究员、著名画家王辅民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艺术语言展开探讨,对于王辅民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中所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韦博文  甘肃省美协原副主席

辅民1993年调到我们兰州画院,工作了15年,2009年调到中国国家画院。他生长在黄土很厚、文化深厚的庆阳,在父亲王光普的艺术熏陶下成长,他的家庭以及那块土地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创作基础。可以说,黄土地奠定了辅民创作的灵魂,今天看到辅民的作品对我的启发很大。他曾经说过,“如果认为自己的作品很完美了,已经定型了,就不会有进步,一条流动的河水,不流动就会变成死水”。希望今后能看到辅民更多优秀的作品。

段兼善  甘肃画院原副院长

王辅民充分吸收了许多甘肃的民间艺术,比如社火、皮影和剪纸等,并在他的国画创作中加以发展、变化。作为一名优秀的画家,王辅民能够敢于否定过去,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状态,为甘肃美术家起到了启示作用。王辅民的风格,体现了艺术家对美、对创新追求的体现。艺术创作需要突破过去的框架,吸收好的东西并加以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创新精神是不行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马刚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王辅民以民间社火题材的传统文化背景为依托,将现实众生形态很巧妙地用节制的有效笔墨表达出来,这种表达超越了视觉之外的世俗,观望的似乎是人性,而且是一种隐喻,掺杂着各种情感。也将现实人生的纷杂、日常、戏剧化的东西借用传统社火进行深层次体味,以文化立场进入自己的个人史,前后贯穿入艺术创作中,这又是王辅民的一大艺术特色,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切入点,并给了它深刻的当代性。他用胆识支撑学养,对传统笔墨在当代的表达和自我坚守中以其鲜明的美学特征保持着对自我、对自身的文化的思辨再造的可能。

林经文  甘肃省书法院副院长

陕甘宁地区给王辅民提供了直接的文化来源。在兰州画院时期,甘南、藏族题材的画,这些作品是用西方素描改造中国画,从美术发展史上看是主流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他比较注重写心,注重线条的内涵,当时的作品比较注意书写性,包括人物塑造的生动。他发现这些非常写实的东西对情感的传达是一种障碍,随即开始调整、转换。

社火题材创作中,王辅民作品笔触已经走向抽象。他将我们平时看到的社火变成自己的性格语言,加以表达和创作。他在技法上也有进步,以色当墨,用涂抹代表笔墨。一个画家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他做到了。

段新民  甘肃省国画学会会长

辅民作品里有表现主义中的神性,这种神性的东西也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的神话在精神层面更上一层,脑中爆发出来的东西是自己想象不到的,要把握这些东西,需要艺术家各个方面素养的提升,中国美术发展如何更加学术化,需要多做一些研究。辅民经过多年创作实践的沉淀,他的高度也就不一样了。

陈则恕  西北师大美术学院院长

我感受到辅民的作品从表面上看是形式的创新,实际上从精神各方面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主义还是受到非洲和我们东方尤其是中国艺术的影响产生出来的。我们的画论里,提到在意不在象,讲的其实就是表现主义。我们的绘画表现自己主观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结合。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辅民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对这方面有很深的感受,把他的意思真实地表现出来,他抓住了中国画的核心,道路能变得更宽广。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