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场的持续下行态势深深影响着艺术北京的经营策略。然而,作为一家已历12届的老牌艺博会,似乎每一次微调都会牵动业内人士的神经,甚至会衍生出关于展会品质的种种非议。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表示,“其实,我们能够看到与国际艺博会的差距,硬件相对容易实现,惟有软件不能抄近路。但看待这件事情,不能以三五年论英雄。艺术市场原来之所以那么繁荣,可能更多与金融和投资有关系。我认为,真正接近生活的消费市场,才是真正的艺术市场”。
成交作品超过2000件,吸引10万人次观展,参展机构96%实现现场成交,这是今年艺术北京交出的答卷。但对于董梦阳来说,这只是历年大考接受检阅的其中一次而已。
从今年的变化来看,艺术北京的面积增大一倍,而当代馆与经典馆合二为一。对此,董梦阳给出了他的答案。“其实,中国的艺术市场在某种意义上说走得超前了,设计是连接生活的真正桥梁,现在做设计北京是在补课。另外,把两个馆合二为一,是因为资源有限,水准上可能做不了那么整齐,这是临时性的调整,也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未来有更多的资源也可以做成独立的馆,这是因地制宜的事情。”
据统计,今年艺术北京的成交价格区间主要集中在10万-30万元,很快就听到这样抱怨的声音,“艺术北京卖不了重量级的、高价位的作品了”。对于这些质疑,董梦阳表示,其实他很反感这种说法。“10万-30万元,就是亲民、低价?要知道十几万在国外能够买到一些大师级别的东西了,中国艺术市场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发展得非常迅猛,但不正常,更多与金融和投资有关系。大众去消费艺术品装点他们的生活,这是最让我感到兴奋和欣慰的。西方的大收藏家,可能是几代人积淀的结果,相比之下,我们有些操之过急。这些真正热爱艺术、消费艺术的人们,才是艺术市场的中坚力量,要给予他们成长的时间。”
今年的展商名单有所调整,有新的艺术机构参与,也有一些参展商离场,对于这种变化,业界也是众说纷纭。董梦阳表示,“可以说,艺术北京是市场的晴雨表,那些活跃的画廊和作品,也同样会活跃到艺博会来。我认为,看待一件事情,别以三五年论英雄,对于我们来说,尽可能找到好的画廊和艺术品,做得更专业,服务得更到位,其他我也无能为力。”
谈及与国际顶级艺博会的差距,董梦阳很坦然。“艺博会之间的差距,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力量的对比,我们能够看到与国际艺博会的差距,硬件相对容易实现,惟有软件不能抄了近路。只能一年一年地去学习、去进步。‘匠心’这个词也适合艺博会,是需要大家不断去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立足本土,完整亚洲”,一直是艺术北京的理念。然而,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权衡也是一个难以拿捏的命题。董梦阳表示,“从目前来看,究竟哪个城市是亚洲艺术中心,还没有定论。我们看好中国的发展,是因为强势的经济发展必然带动文化的发展,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让文化品牌更亚洲、更中国。同时,这个国际化需要各个国家的参与,当然也要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加国际化。”
北京商报记者 徐磊
·人物专访·
北京商报:近年来,香港、上海、南京等地的艺术博览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分流,对于老牌的艺术北京来说,会形成压力吗?
董梦阳:其实,中国市场这么大,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在我看来,还是缺少好的博览会,最关键的是艺博会之间拉开不同的定位,不只针对高端人群,要服务不同的人群。艺博会也不是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能否认真持续做下去的问题。
北京商报:据统计,今年艺术北京门票收入达到150万元,也就是说1.5万名观众购票入场,这是不是一种莫大的欣慰和鼓励?
董梦阳:门票的设置最初只是想设一个入场门槛,来保证博览会的艺术氛围,但当看到这么多人来买票进场,买艺术品、设计产品的时候,我才敢设想未来的中国艺术市场。这些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们对精神产品是会上瘾的。从他们身上,能看到民族的精神面貌。看一幅画、听一首音乐,这种身心的愉悦是很难用物质来横向对比的,这个市场是没有天花板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蓬勃地发展起来。
北京商报:对于艺术北京下一个12年有什么预期?
董梦阳:12年的节点总结,这是媒体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年一年好好完成的问题。今天来看伟大壮观的景象都是几十年、上百年的积淀,不可能一蹴而就。好高骛远这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在一条正确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