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国内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东风,民宿在全国呈火速曼延式发展,但如同所有新业态一样,成长之路不仅有鲜花亦有荆棘。近日,一篇名为《一封大理洱海民宿老板的来信》引起不少从业者关注甚至共鸣,文章中,这名自称因洱海治污而被迫停业的老板,不仅对“民宿污染洱海”提出质疑,更直指,“国内对旅宿产品的管理依然繁琐,而对客栈民宿这样的行业,管理制度上依然不完善”。
近年来,伴随着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业内对于民宿如何管理、怎么定规矩的探讨之声日盛。于一个非标行业而言,管严了,门槛定高了,很可能失了“自我”,最终可能就是不个性无市场。但标准定宽了,对小而散的民宿来说,又没有足够的约束力,如何平衡管理尺度确实不易。
民宿经营者大多也有一肚子苦水,住客的要求往往是带有理想色彩的“诗和远方”,但现实的种种难题却成行业掣肘。如前面提到的那名“大理洱海民宿老板”所言,一个15间房以下的民宿,前期投入在500万元以上,从设计、投资到盈利可能需要4-5年的时间,远不如外界认为的那般暴利。“一个行业在标准管理不健全之时,任何理想主义终究会退潮,如果在资本的帮助下勉强上路,很可能会直奔利益而去。”
最近业内传出消息,国家主管部门很快会针对民宿出台新规,这让不少从业者翘首以盼。其实,要让民宿业“有规矩,成方圆”,就是要保持其“自我”,但不能任其“放飞自我”。推动民宿特色发展的同时,可以简化一些非必要性的条条框框,比如一家星级酒店的经营需要获工商、公安、消防、卫生、环保食品监管等多部门批准,这些审批流程对于小型民宿来说是否有精简空间等都可以探讨。
而民宿从业者恐怕也需要“自省”,游客选择民宿主要为的是体验当地生活,感受不同的人文氛围。可如今不少低端化、同质化的民宿野蛮生长,不仅自己失了竞争力,连带刚起步的行业都可能遭“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