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占人间第一香》
《藕莲相伴情亦浓》
《春消息》
《王维·少年行》
张志国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人民铁道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商业联合会书法家分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书画院副秘书长、北京职工书画协会副秘书长。
主编《中国当代书画》杂志(香港)、中国艺术报《名流》专版、《夏湘平书屈原〈离骚〉碑》、《砚边八十年-夏湘平书法集》、《当代中国书画集》、《李德亮书画集》、《广文学画》、《陈广文画梅》、《广文画梅小品集》、《宋维良画集》、《郗士格书法作品集》。
出版《笔情墨趣v张志国、张润楠》书画集(华文出版社)、《中国书画家——张志国》(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出版)、《中国美术百家——张志国》(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水墨丹青——张志国》(长城出版社)。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当代许多有志向的雅士文人,于道、于德、于仁的追求上颇多修炼。但是,独独这“游于艺”,特别是书画之艺却常常可望不可及。
作为高雅的艺术活动,书画来自于人的精神创造,它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真挚饱满的情感,很多时候更是需要不凡的悟性,有人称那些真正的艺术家为“小众的精英文化阶层”。回望历史,传统士人的园林亭榭生活,使得书画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最好载体,千百年来,名家杰作频出,脍炙人口的笔墨雅事不胜枚举,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经典。步入当下,很多优秀的书画家仍然在追寻古人的足迹不断前行,享受着艺术带来的乐趣,在笔墨游戏的挥洒之中,逍遥自在地书写生活,感悟人生,让人艳羡不已。
书画家张志国生长在京城,上世纪80年代经常求教于书法大家王遐举先生,后又拜当代书法大家夏湘平先生为师。他擅长书画创作,艺术收藏颇丰,曾在主流传媒机构工作多年,后涉足商场,起起伏伏,阅尽人间世故,但尽管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但张志国骨子里却是一位名利心薄、重视情义、有不俗追求的雅士。几十年来,他以画会友,以书写心,认真读书,重视知识、智慧、人格的修炼,对于天与人、物与我、情与理等关乎艺术本质的问题都去努力认知和思考,对于书画界的不良现象,他直言不讳,一针见血,这也为他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无论年龄的大与小,辈分的长与幼,毫无隔阂,谈天论道,就艺论艺,相互提升,交往得平淡而又有品位。
在这样的追求之下,张志国的书画艺术随性、自由,而又不失严谨,没有临摹之作对古人的谨守重复,也无写生之作对自然的摹写拘泥,注重对内在自然的体验,根于传统,关注生活,但又不为二者所囿,作品有一股发自内心的鲜活之气,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评价他的作品道:“张志国以山水花鸟为题材,涉猎多项,笔墨生动,犹以明清以来各家各派为师,对于笔性墨气很是敏感,墨色透明而不浮躁,色墨关系亦处理得当,有一股文人高雅之致。”在张志国看来,艺术就是艺术,要有自然之气,有物象固有的魂魄,以及人对他的体悟,是对胸中物象的描绘,不是对自然美的单纯欣赏,是仁者之乐和逍遥之意的书写。
艺术是有感而发的,情感是绘画艺术的生命,也是日常生活丰富经历的反映,以情感入画,能使画面更加的生动和充满生活气息。张志国的作品中饱含直觉和感情,二者是他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张志国艺术的产生与完成,正是通过艺术情感的形式化和艺术形式的情感化来实现的。在他的创作过程中,情感与画面的形式语言是交织在一起的,作品通过对情感的真实表现而显示出生命力,同时也为画面形式语言创造真实的情感意境。他面对物象所产生的瞬间情感成为画面的灵魂中心,在绘画过程中融入自我的真实情感使画面更加的生动和充满神韵。因此,张志国的艺术作品是围绕表现个性、体现自我情感来展开的,作品画面的形式语言也是围绕个人情绪联想来完成的,他合理地运用形式本身的特点来组织画面,并通过笔墨这一载体最终完成。
对于中国画来讲,笔墨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语言,张志国作品以书法入画,具有很好的笔墨修养,试图以最少的笔墨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并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书画圈长久以来便有“画如其人”的说法。生活中,张志国喜欢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他也将这种特点融入到了笔墨之中。中国画的笔墨讲规矩,也讲随机性,无规矩会丛杂散漫、粗糙无序,没有随机性势必拘谨刻板,失去意笔写天真之趣。张志国重视笔墨的修炼,他的笔墨随机放松,富有行草般的书写性,心手相应,挥洒自如,是发自心灵的抒发,而非无度的率意和恣肆的轻狂,这来源于他浪漫天性的追求。他深知,笔墨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文化与趣味的修养,一种心手相应的感觉,他有固定的审美标准,却能不断地变异;它追求形式美感,更注重文化意蕴。
中国画重视文、行、艺的修炼,张志国把修炼解释为一种综合人文修养,几十年来,他始终看重笔墨质量,讲究书法用笔,在结构、造型、空间、形象、意境的营造上,显示出强烈的艺术个性,张志国的恩师、著名画家杨延文也对他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志囯聪颖,以心气作画,山水、花卉、翎毛兼善。山水走钟灵毓秀一途,而花鸟直追高古,可谓两翼振翅相得益彰。中年悟道,必有大成!”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