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燕京书画

张双敬:笔、墨、色交融的花鸟范式

出处:燕京书画周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胡晓玉 网编:尹文武 2017-06-26

C2017-06-27燕京书画周刊2版01s001

《春晓》

C2017-06-27燕京书画周刊2版01s002

《兰》

C2017-06-27燕京书画周刊2版01s003

《秋塘》

6月中下旬,燕京书画大院内已是夏意浓厚,这一处幽静的院落中,花草萋萋的景致随处可见。但更为悦目赏心的笔墨花草则盛开在国画家张双敬的画室之中。斗方中的贝母兰、康乃馨、梅花,在画家创造的第二自然中花开四时,满载女性画家的细致与抒情。

张双敬是五六年前来到燕京书画社的,那时她已从美术教育岗位退休,便来到燕京大院专注于创作。早先学生众多分身乏术,现在在燕京大院的自然气息中倍感身心的沉静,画了不少小写意的花鸟作品。一眼看去,张双敬的花鸟与传统花鸟不尽相同,笔触洗练而色彩明朗,又富有很强的装饰性。有评论总结:“张双敬是以国画的艺术观念融合油画艺术的绘画语言,着力将中国传统墨色与油画色彩相融合,既有形式又有意境。”这样独特的艺术面貌得益于她以往的经历。张双敬年少时便爱好绘画,中学毕业后,在师范学校学习了三年的油画与素描,并于北京市教育学院再度进修了两年。毕业后,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职业学校中教课,从事西画与设计类的教学。1999年起,张双敬时常观看许多国画名家的笔绘现场,她同样热爱国画的意境,开始转向国画创作。20余年来,国画语言日渐完善,逐步形成了中西合璧的个人艺术面貌。张双敬曾随画家郭怡宗学习国画。在国画中呈现鲜明色彩,又不同于传统民俗的用色,融入西画理念,成为张双敬坚持的创作方向。

赏张双敬的作品,色彩明艳,但墨色之间碰撞简单,用色并不复杂,讲究在单色中体现深浅变化,用色与动静的搭配使其画面有着立体的美感。虽然占尽了女性艺术家的抒情与细腻,张双敬的笔墨却丝毫不留媚气。在描绘花的枝条与叶片时,婀娜与内秀中有遒劲的笔触和线条,营构出勃发的生机与清雅的意境。其绘画追求笔墨情趣,笔墨在宣纸上的韵味、变化、讲究线条的张力,往往寥寥数笔,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和鲜明的形象。谈及创作上的追求,张双敬表示:“色彩鲜艳而不俗,构图洗练而不乱,用墨宁静而不滞。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用心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设计创作出耳目一新的画作。”在中西融通方面,张双敬也多次强调,脑中不能只有色彩与光影,坚守传统元素,锤炼升华笔法墨韵更是要事。正是这种笔、墨、色的交融,帮助张双敬打开了写意花鸟创作新的空间。多年来,张双敬曾多次赴国外参加画展,她的用色与运笔也受到了国外艺术界人士的认可。

有评论指出,张双敬在写意花鸟画家中,是比较新派、追求现代感的。“作品没有古人幽居深山、悲天悯人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现代的表述,是现代观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虽然常年忙于教学工作和笔墨技法的苦心经营,但从张双敬的身上和作品中,确实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与达观的态度。由于参与了多个艺术协会,张双敬时常去外地写生、交流,她都乐在其中。路边微小的植物带来的灵感都能让画家默识心记,到画室中转化为一幅幅精致的小写意佳作。业余乐事中,张双敬也喜爱插花工艺,把玩打理花草,在日常生活中悦人悦己。

谈到艺术创作,张双敬态度很谦和。“燕京大院中有个展厅,时常有展,我经常去参观。每个艺术家、每张作品,不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总有值得人学习的地方。”对于自己的作品,她只是表示,哄自己开心就足矣,总反复将“不过如此”挂在嘴边。在听者看来,一句“不过如此”虽是自谦,但让人感到做人与从艺“本该如此”。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胡晓玉

C2017-06-27燕京书画周刊2版01s004

■张双敬

北京人,国画家。北京美协会员、中国东方名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外名人书画院副秘书长、北京东城书画研究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多年从事职业学校美术专业教学工作,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参展。2000年,在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展览中,《秋塘》获全国书画艺术品一等奖。2002年在新西兰举办个人画展,2005年在美国参加华人艺术家六人画展,2006年在法国举办个人花鸟画展,2007年参加韩国二人邀请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