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燕京书画

“竹翁”郭印良的君子之风

出处:燕京书画周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胡晓玉 网编:张兰 2017-06-08

《清风怡人》

《仙桃》

■郭印良

国画家,号竹翁。擅长花鸟,尤以画墨竹闻名。1942年生于河北省玉田县。1959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从田世光、许麟庐、陶如让、王雪涛、萧淑芳等大师,与画家韩美林、王成喜皆为同窗好友。曾任山西省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民革山西中山画院副院长等职。数年前应钓鱼台国宾馆领导之邀进京创作,现为燕京书画社的签约画家。 

在朋友的眼中,郭印良性直心慈,为人刚正,与人交往,必先恭礼于人。他的竹也同他的为人,翩翩君子之风。虽然年近80,成就斐然,郭印良却从未止步创作。郭印良画室在燕京文化大院一隅,在这间清幽的画室中,他笔耕不辍,用笔墨构建出的花鸟、竹林之幽境,无论是饱满丰裕的寿桃,还是林间飒爽的青竹,无不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一隅天地的自然之美。

郭印良笔下的竹有“良竹”的美誉,由于喜画竹,善画竹,郭印良自号“竹翁”。有评论称:“印良画竹,构图巧妙,笔墨简约。湿笔过处若如雨后翠竹,枯笔落后好似竹叶随风飘舞,竹子在晴风雨雪中的各种姿态,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

古人把画竹称为“写竹”。一个“写”诠释了中国书画的魅力。欣赏郭印良笔下的竹子,一个“力”字贯穿始终,充弥于整个画面。无论是顶天立地的长竿还是画中局部的末节枝梢,都充满着力量,那种斩钉截铁般的笔力,足见他在书法上的超然功力。在他的画室中,墙面上挂有各色墨竹,几案上还有创作中的墨迹,宛如竹林一片。在墨竹的描绘上,他以浓墨为主,辅之以淡墨清墨,墨分五色而精神妙到。大写意的风格既体现了竹的风神,又具法度的韵味。在他的作品中,每一笔都是那样沉稳扎实,没有丝毫的犹豫马虎。即使是淡墨勾勒的竹梢,也是挺拔劲健,英姿勃发。起笔行笔,俨然是在写字。画家崔如琢也曾评赞郭印良的笔法:“郭印良的作品从传统理法入手,从突出个性走出,用笔以方笔居多,间以圆笔,体现刚柔相济的对比情趣。”俗话说,画如其人,由竹感人,郭印良对竹的喜爱也体现了画家自身的性情与人格。郭印良画竹,是对赵孟頫说的“写竹还须八法通”最好的诠释。

虽然已在创作中达胸有成竹之境,但郭印良仍然重视在自然中体悟。多年来他履足于烟岚山川之间,不断充实生活,坚持观察竹叶、花果等一枝一叶及四时的不同面貌,不断赋予画作以新的韵味与生命力。“古人讲‘一生竹,半生兰’,墨竹在花鸟画中也是最体现功力的。日后希望在墨竹上更加深入。”郭印良表示。

身为花鸟画家,郭印良除了画竹为一绝,他的寿桃作品以遒劲的笔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画室中的一幅《仙桃》落笔洒脱、浓而不艳,与钓鱼台传润艺术中心悬挂的他早年的《瑶池桃熟》一样饱含意趣,成为许多藏家和机构所钟爱的题材。与此同时,郭印良的“四屏”也是韵味十足,值得品读。郭印良画梅,枝干轩昂挺拔,傲寒不屈,正反侧各具其趣;画兰,叶片穿插舒展,一波三折,用淡墨营造深山幽兰清香沁人之妙;画菊,寥寥数笔,一派金黄尽显气格。

由山西辗转来京创作,期间虽有波折,竹翁却依旧悠然自得,有竹一般的韧劲。“从事书画创作工作还是北京的气氛好,适合各种人发挥特长和优势。我身体好,在这儿还要好好干几年。”在文化部“一带一路”与东欧十国的艺术交流活动中,郭印良为主推画家之一,他表示依然要为中国书画“走出去”贡献一己之力,让更多的人欣赏并理解花鸟画的意趣。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胡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