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咏阁写了本《西画精粹点厾》,说这是他们大学第一本由本校教师自行撰写的艺术类教材,希望我能为之作序。序,只是引子,也是一篇读者的感言。
我看了他的书稿,就觉得这不是通常所见的作品欣赏之类的著作,而是有历史感的一部好书。作者能在形式本体问题上把握各个时期绘画发展的脉络,自成一家之说。而且,从希腊到文艺复兴,直至20世纪的现代艺术,我不知道他怎样收罗了那么多故事,并有声有色地加以陈述。其知识的涉及面相当广泛,他能将各种史料重新处理,用自己的语言和行文方式加以阐述,言之有物,言之在理,活泼流畅,言语间带着点幽默,甚至诡异,不时还掺杂着一些时尚的网络用语或北京地方方言,富有现代气息。这让我看到美术欣赏或美术史的论著,完全可以摆脱单调乏味的学术面孔,以亲切的姿态贴近大众。
过去,人们常说“深入浅出”,其实深浅问题就是内容与如何表述的关系。刘咏阁在这一点上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有特点。我知道他擅长画画,不知道他在语言方面还这么敏感,或者说,他是一个形式感很强的人。就是在书的内容上,也没有局限于就画论画的赏析点评,而是有想法,能注意画作与画家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画家与时代的关系,注意这一时代与那一时代的关系。譬如,从希腊到文艺复兴,他就越过了中世纪,突出“古典”的论述主题以及在现代的变异,突出人的主体性作用以及与绘画活动相伴随的思想流程,而不仅仅在于绘画风格与样式的变迁。在所有的故事中,他最关注的是在历史环节上的那些变革因素,这让我们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历史是被叙述的,其依据的是史实,而撷取与否却取决于叙述者对历史的判断。
我看了刘咏阁的书稿,想起我年轻时读过的一本书——美国作家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他以诙谐生动的笔调告诉我们人类曾经发生过什么,历史如何在过去无边的原野里被建构起来。就像一座可以攀登的塔,他给了我们一把开门的钥匙,你可以到塔的顶端去眺望大地。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家,不做考证,不研究问题,但可以吸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智慧,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不可否认,他是博学的,也有思想,在他的叙述中始终贯穿一条原则,即“哪个国家或个人产生了一种新思想,或完成了一项创新”。在西方历史学界,创新性所包含的思想的前导作用,被认为是历史得以延续的内在因素。我不知刘咏阁是否读过,但其中的写作思想是有呼应的。
大家都很熟悉的英国学者贡布里希写的那本《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也被翻译为《艺术发展史》),同样是畅销的普及读物。他也没有像其他历史学家那样注重史实考证与类型辨析,而是设置了问题情境,不针对概念而面对具体对象。他有句名言:“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艺术”是理论家们的概念游戏,而“艺术家”才是真实的存在,那是拥有某项造型技艺并从事创作的人。所谓的“问题情境”,就是对个别的艺术家或历史现象建立上下文的关系,从而获得整体性的认知,并深入思考其中的问题。我想,刘咏阁一定读过这本书,他有相同的写作原则,但他对艺术家及其所发生的历史故事有自己的看法,其叙述方式和观点完全不受其影响。
历史真的像一位老人,他会对我们说:“在那,在那,孩子你看见了么?”刘咏阁还很年轻,一旦进入历史的阅读,他也会转身对后来人说:“在那,在那,孩子你看见了么?”他在培养你观看历史的眼光,同时也在培养你的艺术兴趣。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